郊县小镇“演义”城乡巨变

时间:2011-12-31 16:26来源:鑫报 作者:杨景玉 龙庆宏 俞 点击: 载入中...

西部大开纪念特刊

郊县小镇“演义”城乡巨变

  奔涌不息的黄河经兰州东出小峡后,如慈母般孕育出一片4.5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然后蜿蜒向东而去。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皋兰县什川镇。什川古梨园,许多梨树形状迥异,造型别致,年轮大都在300年以上。

  然而在10年前,这片土地仅仅是个“世外梨园”,一直养在深闺少有人识。

  “什川地脉花最宜,梨花尤为天下奇。什川的梨树栽培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迄今足有500年的光阴了。”什川镇下泥湾村支书魏怀正说,兰州水车对什川功不可没,正是因为黄河沿岸有水车,什川的先祖们大量地开渠引流,广种梨树。目前,什川梨园面积已达万亩,园内树龄超过300年的不在少数,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树也有数千株。虽古茎虬曲,历经沧桑却依然叶茂花繁,百娇千媚,姿态各异,状若盆景,被国外植物学家称之为“活植物标本”,“古梨园博物馆”。

  然而,这些“树宝贝”10年前差点全部毁在利刃之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魏怀正讲,前些年什川镇老梨树所产冬果梨的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不少果农在效益低下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影响下,开始对种果树“养家糊口”不再抱有期望,便开始出现随意砍树还田的举动,不少古梨树因此毁于利斧下。当时,虽说皋兰县、什川镇政府和一些老人都力阻,但在果品竞争力日益下降的景况下,但人们要靠地吃饭,这让万亩梨园遭到人为破坏,许多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没有办法。

  难道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家产真的没有一点价值了吗?就在什川镇的果农们望着老梨树上不值钱的“果蛋子”发愁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发展“梨花会”的建议。什川“梨花会”始于清末民初,一直以民间自发性组织为主。

  以“梨花会”来发展梨花经济,既可以为当地农民创收,还可以保住这些“树宝贝”。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后,那些老气横秋的树竟会摇下钱来呢?

  可以说,是“什川之春”旅游节的举办改变了那些百年老梨树的命运,也改变了什川的命运。2000年左右,皋兰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提出了“保护梨树遗产,发展特色旅游”的构想,打出旅游品牌,巧做“梨园”文章,使沉寂百年的梨园终于散发出了全新的魅力。

  魏书记说:“现在我们‘什川之春’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什川旅游也从最初的“一把伞”,发展到今天拥有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园55家、‘农家乐’110家。”

  据皋兰县旅游部门的统计,7年间什川共接待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7000余万元。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县域节庆论坛暨中国最佳县域节庆颁奖大会”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荣获“中国县域节庆最具潜力奖”奖项,并入选“全国优秀县域节庆”名录。这是甘肃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节不仅保住了百年老梨树,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梨园农家”的创办人魏至刚不仅是什川梨园经济的见证者也是受益人。他告诉记者:“大约在2000年左右,什川农民通过出租或自办,将当地约700亩古梨园发展成为‘农家乐’。”记者走访发现,什川的农家乐是与别处不同的。这里的农家菜大都是以民间菜肴的传承为基础的,什川当地的胡麻菜饭、凉拌苦苦菜、手擀凉面、特色浆水面、扁豆面、散饭等都是当地民间家厨的日常积累和创造。

  “我们这里节假日游客多,平日来客少,所以固定服务人员不多,许多都是节假日的临时工。”魏至刚说。

  八九年的时间里,什川的梨园农家乐越办越火。魏至刚的“梨园农家”不仅建起了水冲式卫生间,还在百年老梨树旁建起一座造价40万余元的欧式餐住一体别墅。

  魏至刚的农家乐只是什川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什川,早已走出深闺成为兰州乃至陇原的乡村旅游“名片”。

  记者 杨景玉 龙庆宏/文   郗建农/图

 

  奔涌不息的黄河经兰州东出小峡后,如慈母般孕育出一片4.5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然后蜿蜒向东而去。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皋兰县什川镇。什川古梨园,许多梨树形状迥异,造型别致,年轮大都在300年以上。然而在10年前,这片土地仅仅是个“世外梨园”,一直养在深闺少有人识……

  什川:“世外梨园”走出深闺成了名片

 

  李永明是兰州市永登县中川镇的一个普通村民,1997年,他在镇上租了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商铺开始了家电维修的经商之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李永明,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00多平方米的店铺。“我的生意越来越好,完全得益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

  与中川机场比邻的中川镇位于永登县东南部,引大入秦灌区腹地,是国列和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中川镇(当时名为西槽乡),仅有靠引调庄浪河水灌溉的水浇地1万余亩,大部分耕地是旱砂地,生态防护林面积仅有7200亩,经济林只有900亩,农作物品种单一,亩产小麦不足百公斤,人口只有2万多人,吃水很不方便,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非公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数量极少。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小镇。当时的李永明虽然憧憬着家电维修市场美好前景,但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生意非常清淡。“当时的人们家用电器拥有量非常少,生意很差。要不是离家近,吃用来自家里‘补贴’,不然生存都是个问题。”李永明回忆说。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出台。甘肃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赢得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川镇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年,中川镇撤乡建镇,由原来的西槽乡更名为现在的中川镇,城镇建设更是快速发展,依托“一港一工程两基地”的比较优势,先后于1999年和2001年被省上和国家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2002年和2005年省、市先后在中川设立了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和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使中川镇总体上具备了“一港(兰州空港)、两园(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和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工程(引大工程)”的比较优势。

  “2002年之后,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家用电器逐渐在农村兴盛,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李永明告诉记者,正是由于看到了中川镇小城镇综合开发步伐的日益加快,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家电维修业的信心。

  2006年,中川镇又被列为省级发展改革试点,该镇党委和镇政府充分利用赋予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兴修商业和基础设施,推进小城镇建设。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成4万平方米的商辅;投资381万元,拓宽硬化中川大道2.5公里;并引进资金273万元建成集中供热站,供热能力达到6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实现了3万平方米;投资85万元,实现了商贸街自来水供应;投资110万元,铺设商贸一条街供排水管道2公里。同时,引进烟草、中川法厅、工商分局、中川客运站等单位入驻商贸街,使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得到完善。随着中川商贸一条街的建设,农民收入从以前的750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5元。与此同时,吉利等几家大的国内著名企业陆续落户中川,极大地带动了中川地区的综合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兰州空港卫星城的建设。

  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家用电器极大普及、人均收入逐步增加,集聚的商气、人气也为当地的经营户带来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李永明没有错过这个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中川商贸一条街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00多平方米商铺。善于经营的他把300平方米的商铺一分为二,一家依然是老本行——家电维修,另一家则是移动手机缴费和手机销售。“马路宽敞了,企业增加了,人流量也增加了。如今我的生意日趋增加,收入也较以前不知翻了多少倍,生活越来越好,这都得益于小城镇的建设。”李永明说。“现在收入能达到多少啊?”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李永明笑着说:“反正比以前强多了,相信今后也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再“亮剑”
  • 专家解读新国家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维护国家网络空
  • 新华网评:争做“中国好网民” 守护美好网络生活
  • 首届“网络诚信宣传日”倡议书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