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兰州变化最大的还是生态环境

时间:2011-12-31 16:32来源:鑫报 作者:马国权 点击: 载入中...

西部大开纪念特刊

十年,兰州变化最大的还是生态环境
 

  ——甘肃省科学院研究员、兰州市原副市长马琦明访谈

  鑫报: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周年,在这十年中,您主要的岗位是兰州市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作为一位政府领导,作为一位兰州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实施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十年兰州市城市建设的实施情况。

  马琦明: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是兰州解放60年来城市建设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实施时,我当时是兰州市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设的副市长,我们借这个东风,抓住机遇,使兰州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城市规划的建设规模来看,目前,兰州城市规划建设已达到了1亿平方米,其中,大开发十年中建成的就有3200万平米,相当于建国60年建设规模的三分之一。人们都说兰州长大了、长高了,也就是这个原因。当然,长大的同时也变拥挤了。

  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上,我们兰州可以说是想得比较早,动得也比较早。早在1998年,国内就已经有了开发西部的说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之前,在兰州的发展战略中,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在兰州市第三版城市规划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过去,兰州市对自己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认识处在一个动态中。经过建国50年的发展建设后,在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时我们提出,必须进一步区分和明确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突出鲜明的个性,力戒一般的雷同,给兰州一个全面准确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定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搞好生态环境,扩大绿色空间,把兰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和富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对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和古丝绸之路重镇,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区域性科工贸中心城市。现在回过头来看,“富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鑫报:说到山水城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打“宜居”牌。但长期以来,兰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大气污染成了市民心中的痛和外地客商的怕。经过这些年来的治理,目前,兰州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我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马琦明:十年前,兰州人有一句顺口溜:“太阳和月亮一样,晴天和阴天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兰州的污染状况。十年大开发,兰州借这股东风,实施“蓝天计划”,陆续进行了煤改气、油改气、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施123工程等。环保治理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一个一个落实,并下决心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一大批污染源得到了治理。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钢厂的搬迁,这个污染大户的停产搬迁,兰州市民拍手称快。通过“蓝天计划”的实施,使兰州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现在蓝天白云的天数一年比一年多了。

  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我们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南北两山绿化和黄河两岸美化,而标志性的工程就是百里黄河风情线。2000年3月,兰州市人大正式批复市政府关于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的议案,当时规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00亿,建设黄河风情线。现在来看,黄河风情线的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前十年的时间不谋而合,目标也基本实现。

  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我们这十年中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南北两山目前的绿化总面积是58万亩,而2000年之前,两山绿化面积只有14万亩。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十年,我们两山绿化增加了44万亩,是前50年的近3倍,这个成绩是相当了不起的。

  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1999年底,兰州市城市绿地为1385.83公顷,公共绿地为355.33公顷,绿化覆盖率为12.09%,人均公共绿地为2.59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市城市绿地达到4162.95公顷,公共绿地达到1664.3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7.88%,人均公共绿地8.9平方米。西部大开发十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是前50年的近4倍。在这十年里,沿着百里黄河风情线,我们建成了一大批园林景点。如绿地公园、百合公园、湿地公园、水车博览园、龙源、碑林等,这也是兰州这十年城市建设的亮点。这些都直接体现了兰州的“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建市理念。

  

  鑫报:这十年中,兰州的城市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仍有一些不足。您认为兰州在城市建设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作为曾经为兰州市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领导,您对兰州市今后的发展还有哪些建议?

  马琦明:不能说什么突出贡献,作为人民的公仆,就要多做一些让人民生活美好的实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要说不足,主要在于一些规划没有很好地实施。比如城市交通规划、新城区的建设、榆中盆地建设等,其实十年前我们在兰州市第三版规划中都做了详细的规划,但从现实来看,实施得不太好,与当时的规划还有差距。三版规划中,我们对市区轨道交通、南山过境公路都做了规划,但实施滞后了,这造成兰州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要说建议,我觉得,首先,兰州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功能划分、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上,一定要搞好规划,把工业企业逐步迁出市区,进入工业园区,把市区规划得更适宜人们居住,规划好、建设好;其次是把交通规划建设摆在政府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完善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三,要把榆中盆地建设作为未来兰州的发展新空间,规划好,从现在做起,通过政府引导,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兰州老说发展没有地,榆中盆地有200多平方公里,正好是一个兰州城的面积,完全可以解决兰州向外疏散的空间问题。

  我认为,兰州的发展空间是要对城市中心区的过度集中进行“有机疏散”,缓解现在空间压力。与此相配合,在今后规划城市的大区域时,实行“有效集中”,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规划中,寻找兰州大城市的合理空间结构。

  

  鑫报:在任兰州市副市长时,文化也是您分管的一大工作。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来,兰州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亮点,您能不能给我们也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马琦明:在西部大开发中,兰州的文化建设确实也是一个亮点。兰州市提出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是城市的一种价值概念,也是支撑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是一种精神动力。没有城市文化上的进步,就不可能实现城市现代化。城市要有文化底蕴,要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情。

  过去,人们一提到兰州,感觉很落后。我们别的方面可能落后,但文化上绝对不落后,我们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是直接表现在经济上的,实质上是教育、知识、观念、体制、管理的差距,根子是在人文的土壤中。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提出了“文化兰州”的理念,就是给我们这座西部城市一个有灵气和文化品位的城市定位。

  兰州提出“文化兰州”的概念在全国都是最早的。市委、市政府提出“外美形象,内厚文化”的决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通过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使城市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了,有自己的特色了。我们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两边的景点都不俗,黄河母亲、金城关、碑林、文朔阁、龙源、生命之源等都很有品位,依托这些景点,每年搞的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很多群众。加上群众自己的一些自娱自乐活动使黄河两岸文化气氛更浓。

  我认为,抓文化就要抓繁荣,抓繁荣就要抓创作。在西部大开发实施当年,我们就搞了《大梦敦煌》,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为宣传兰州,宣传甘肃鼓了很大的劲,这也是“文化兰州”的一个标志。省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是我们的特色资源,我们就要把一些能叫得响的东西,打造成产品,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

  

  马琦明:男,回族,1950年5月出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94年5月—1996年11月任兰州市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1996年11月—2005年11月任兰州市副市长、党组成员;2005年11月起任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现为甘肃省科学院研究员。

  十年前,兰州人有一句顺口溜:“太阳和月亮一样,晴天和阴天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了兰州的污染状况。十年大开发,兰州借这股东风,实施“蓝天计划”,陆续进行了煤改气、油改气、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施123工程等。环保治理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一个一个落实,并下决心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一大批污染源得到了治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苏宁提前鸣枪截流双11 兰州地区三天斩获近5万订单
  • Hello Kitty 40周年全球巡展首次落户兰州国芳百货
  • 兰州麦积山西路V6酒吧
  • 兰州首届蝴蝶嘉年华6月盛大启幕
  • 西门子第五代绿色零度保鲜冰箱兰州上市发布
  • 美的调集1万台净水机半价支援兰州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