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甘肃女科学家的10年

时间:2011-12-31 17:27来源: 鑫报 作者:李伯阳 点击: 载入中...
西部大开纪念特刊

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一位甘肃女科学家的10年
 

  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巾帼发明家提名奖,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人物,省新世纪巾帼优秀发明者,全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在2006年甘肃首次设立的技术发明奖的评选中,作为第二发明人研制的“固沙种草剂”项目,荣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些成就,都是她在西部大开发10年中所获取的,她就是西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学校科技合作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张继教授。

  “她独立思考,潜心研究,突破常规,大胆设计,吃苦耐劳。”张继的老师王云普先生以20个字评价自己得意的弟子。中等身材的张博士,衣着朴素,言行间显露出一种干练气质。她的研究生张生堂告诉记者,她一进实验室就兴奋,就有了精神,10几个小时的试验,我们20多岁的小伙子都支撑不了,可张老师却越干越有精神,有的试验课题处在关键阶段,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我们实在陪不住老师,也不知道她哪来的那股劲头。另一名女研究生说,张老师进商场最多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她就受不了啦。但在实验室,只要有吃的,几天几夜都能坚持下来。2006年春节的三十晚上,我们全在实验室里过的。每天都扎在实验室里,那家里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呢?张博士每周日晚上7点多钟去一趟超市,利用这段时间人少把一周的食品买回家。久而久之,在师大附中上学的儿子“抗议”了,“速冻食品我吃烦了。”老公也大为“不满”,“我要的是妻子,不是博士教授。”

  “现在我们中午都改在食堂吃,晚上让食堂做好送到家里。”张继对家人很是愧疚,“但一个人要真正干点事,不付出乃至牺牲一些东西,那是不会取得什么成就的。”她告诉记者,家人虽有意见和不满,但还是支持、理解我。比如每年我生日那天,自己就记不起来,可老公却牢记在心,每逢这一天,他都买一簇鲜花,通过特快专递送到我的实验室。“那份感动真是难以言表!几乎与此同时,儿子祝贺我生日快乐的短信也发来了,这爷俩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全身心投入科研,永无休止的追求和探索,张继博士近年来在天然产物开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选择课题和科研项目上,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立足在甘肃特色资源上做文章,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准则。我国现在已经成为葡萄酒生产大国,但其废渣都白白扔掉了。张继利用河西地区葡萄酒工业废渣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研制发明出一种天然制剂,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并可消除轻度脂肪肝。这项科技成果已转让给企业,实现了产业化。

  沙蒿多糖研究现在国内外是一个热门。张继在进行沙蒿多糖分子结构组成研究时,得到的结果与所查阅到的大量资料中记载有所不同,上世纪80年代权威文献报道沙蒿多糖组成单糖为5种,而她研究的数据显示则为6种单糖,到底谁对谁错?相信权威还是相信自己?她没有轻易下结论,经过反复检查验证,最终证明自己的研究是正确的。

  张继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她虽记不得自己的生日,但团队里20多个人的生日她却记的清清楚楚。每一个月,她这个被称为“老板”的人都要掏腰包为一名学生在酒店里过生日。在发表论文和鉴定成果的署名、校内津贴的计算上,她都优先考虑他人。比如“降脂灵”和“紫堇碱”两项科技成果的转让费70万元,按学校规定其中约40万可作为个人和课题组的提取,但张继全部作为科研经费使用,自己分文未拿。她的研究生张生堂告诉记者,“老板”看似温柔,但也有严厉的一面。比如该做好的工作,你没做好,试验时粗心大意,马虎出错,那“老板”就要大“骂”你一通,告诉你一个道理,那就是对待科学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严师执著、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们个个奋发进取。小张投出11篇论文,在SCI上就发表了9篇。张博士带的女研究生白贞芳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招聘,与众多博士生竞争,最终以创新、动手能力强,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击败众多博士生,成为该大学一名教师。

  “5·12”大地震使我省陇南地区受灾严重。张继教授冒着强烈余震奔赴陇南重灾区武都、文县、康县、徽县、两当等地的乡、村实地考察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情况、了解灾区人民的急需,积极与陇南市林科所、农科所、畜牧兽医总站、农技总站、果蔬总站等部门商讨解决困难的方案,在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加工过程急需的技术问题方面无偿地提供帮助。根据考察结果,与有关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撰写了“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陇南地区灾后节能环保型住宅重建与特色农产品快速生产技术集成及示范”的项目申报书,通过了相关专家组的严格评审,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这一总经费500万元的赈灾项目,在她的组织、协调下正在顺利展开,将对灾区安居、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恢复及产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灾区人民直接受益。

  “搞科研是份苦差事,其间的寂寞、艰辛,失败的痛苦,看不到希望的沮丧等等,你都要忍受。科学没有捷径可走,既然选择了它,你则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作出牺牲。科学是吃苦人的事业。”张继博士这样告诉记者。我想,这或许就是她的人生感悟吧。 记者 李伯阳 文/图

  她是科研王国里的“工作狂”

  马铃薯自由荷兰人从海外传入中国至今的400多年间,它的茎叶一直作为废弃物堆积在田间地头,任其腐烂,成为污染产地环境、滋生和传播病虫害的一大公害。但今天,张继教授经过深入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它变废为宝。从洋芋的茎叶中提取出了一种特殊的“宝贝”——高纯度茄尼醇。

  农民废弃的洋芋茎叶中能有什么“宝贝”?茄尼醇有什么用处?又能给农民带来什么?这项科研的意义何在?

  茄尼醇是合成辅酶Q10的重要原料,其粗品市场销售价为10至13万元/吨,90%含量的茄尼醇国际市场价格从2004年初的320美元/千克,上涨到目前的480美元/千克。辅酶Q10在医药、保健和化妆品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用于治疗心血官疾病、病毒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和癌症病人减轻化疗副作用等,还被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和减缓衰老等,也被用于祛斑除皱、防止肌肤老化等方面。科学家近年来又发现,辅酶Q10还能治疗老年痴呆、先天障碍性贫血等。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已从2000美元/千克,上涨为3000美元/千克。在我国,茄尼醇主要是从烟叶中提取,但随着辅酶Q10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对茄尼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仅靠烟叶原料已远远不足,所以,寻找新的原料来生产茄尼醇即是当务之急。2005年,张继博士组成了一个以生命科学与化学、医药学、植物与高分子化学、酶工程、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云普教授的指导下,以循环经济为理念,选择马铃薯茎叶废弃物作原料,通过绿色工艺进行制备高纯度茄尼醇的研究。随后,张继无数次奔波于定西的各个洋芋产区,穿山越岭,行走于田间地头,她在选择最佳的马铃薯品种、生长区域和采收季节。

  近几年的时间里,她几乎天天是泡在实验室里,2006年的大年三十,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那些日子,连做梦都是分子结构,神经质了。”她笑着告诉记者。天天如此,老公提出了“要妻子,不要博士教授”的抗议。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正交实验、稳定性试验和扩大及中试试验,课题组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微波萃取技术和CO2超临界萃取技术,从马铃薯茎叶中成功提取出了高纯度茄尼酶。定西地区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年产茎叶(干)55万吨左右。如果利用二分之一生产茄尼醇,则可生产1375吨茄尼醇(按0.5%含量计,目前粗品茄尼醇市场销售价为10至13万元/吨),产值13750至16500万元。按一吨600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洋芋干叶,干旱地亩产增加纯收入90元,水地及高寒阴湿区亩产则增加纯收入150元。若加工高纯度的茄尼醇(90%以上),则利润空间更大,而生产的副产品茎叶渣又是良好的饲料。这无疑将成为定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该项目已正式列入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监察对象建环境监测网络
  • 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勇闯天涯-中期野营选拔赛队员出发
  • 甘肃青海宁夏服饰批发商联盟启动
  • 甘肃国美爱心公益行----一路相伴,走进儿童福利院
  • 甘肃“以旧换新”再度来袭 苏宁促销“新政”揭幕五一
  • 甘肃国美万盛超级店、天水东方店新装开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