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在兰州盆地变成井底之蛙

时间:2011-12-31 17:22来源: 鑫报 作者:张云文 点击: 载入中...

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莫在兰州盆地变成井底之蛙

 

    兰州就像一个快速发育期的少女,仍然绷着一件窄小的衣裳,严重地束缚了她的正常发育。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板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作为内陆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兰州既依山又傍水,但囿于河谷的自然地貌目前的兰州却成了长在花盆中的一棵树。

  黄河穿城而过,傍水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常为我们津津乐道。但作为与水相应的山,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很少提及,自然不自然的忽略其存在。因为我们的山是区区童山,没有绿色,缺乏生机,它成了兰州脸上的伤疤,羞于示人,因此老拿水这缕秀发遮掩伤疤。当开放程度不断加剧,人们对生存环境也有了明显的要求。数百万兰州人开始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来解决面子又是里子的问题。于是便痛下决心,在这“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更难”的南北两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绿运动,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推进下,单位分段承包,引水植树的人们占据南北两山。这个治疤战役是持久性的,从来没有间断过,也没有放松过,两山绿化也成了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空间最大最重要的工程。虽然艰难,但还是被兰州人创造性地干出了成效,目前虽不能说两山郁郁苍苍,但最起码不是满眼黄土,能看见一些绿色了。就在日前,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名单出炉,兰州市名列其中,这其中便有兰州南北两山绿化的功劳。同时滨河路的进一步沿伸,黄河两岸绿树成荫,兰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空间已大有改观。当人们仅仅把目光停在城市的脸上时,另一个问题悄悄地出现了。那就是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特别是新千年的这十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而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的西部,正好处在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双重影响下,在这两个加速器的引擎下,一些城市诸如重庆、成都、西安等在逐步缩小与东部城市的差距。兰州也在发展,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不仅与东部地区而且与西部城市的距离也是在日益扩大。

  西部大开发使大量资金涌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入世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和地理上都处于孤岛的兰州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内部需要发展的冲动下也被大浪潮推到了风口浪尖。

  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兰州蜗居在黄河河谷中。缓慢发展的城市让人们有充足的生存空间。虽然有点污染,但生活闲散舒适。一度兰州被人们称为“早上吃一碗牛肉面,晚上有酒喝”就满足的休闲城市。人们处在一个经济和地理孤岛的省会城市的优越中,享受着不慌不忙的生活节奏。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就在十年前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两个引擎启动后,当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了这个甘肃唯一的大城市中,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当一个个重大项目落户兰州,当地产业如火如荼发展时,当一盘鱼香肉丝价格都由美国决定的今天被悄悄打破了。

  数据表明,兰州主城区城关区的人口密度已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目前有限的城市规模及有限的基础没施已变得非常脆弱,不堪重负。堵车,成了2009年兰州人的口头禅了,甚至成了上班或上学迟到最合理的解释。蜷缩在30公里范围的兰州城,每年剧增的新市民和各种车辆像装罐头一样挤进这个有限的空间,即使城市设施再完备功能再强大,也会有超载的极限,何况像兰州这样一个亟待发展的内陆省份的城市。问题已经存在,各种矛盾日渐显现。

  这种变化下,兰州就像一个快速发育期的少女,仍然绷着一件窄小的衣裳,严重地束缚了她的正常发育,如果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那她的发育将会被阻止或变得畸形。

  空间,成了目前兰州人和整个城市机器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盆地的四周成了们观念中的障碍,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城市的人口、工商业实体、经济总量不断扩容,让兰州开始放眼盆地外面更为广袤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兰州需要跳出盆地,与快速发育的少女急需换一件适体的衣服的心情是一样迫切的。

  当目光越过城际和盆地的边缘,永登秦王川、榆中、皋兰,这些最多距兰州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还在慵懒地晒着高原那暖暖的太阳。这些兰州治下的广袤地域,竟与兰州城的界限是那么地泾渭分明,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落差。也许只是一山之隔,也许只是一沟之隔,也许只是一条马路之隔。城市和农村,喧闹和静谧,市民和农民,发达与贫瘠,如同一对同胞姐妹一个是风姿绰约的现代白领一个是土得掉渣渣的村妇,完完全全是两个概念。正是这个差别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也让兰州近郊一如往常地固守着迟滞的农业文明,还有大片大片低产值甚至闲置的土地。

  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相比,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根本算不了什么,而兰州,向北8公里向东至和平镇全是农村,这是现实的,也是人们骨子里的东西。

  目前局促的地理环境成了兰州高房价最直接最客观的理由,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有限的空间开发商们将每一寸的土地价值无限放大。有限的土地,让商品房因为稀缺自然身价倍增。那么当我们走出盆地,走出拥挤不堪的现在的兰州城,将城市的半径再扩大两到三倍,这样的城市半径也不会超过北京、上海、广州。

  那么对于目前的兰州来说就是将这些周边的地区尽快城市化,让它们彼此相融。这种融入不是简单机械的结合,而是像发生化学变化那样彻底剧烈地融入。

  城乡差距是横亘在城市化门口的一道门槛。解决兰州城区目前的堵和发展受限,最重要的就是要消弥城乡界限,打破兰州和这些地区的二元结构,让两个地方的居民有统一的身份,让城市人口比例等于或大于农村人口。让两个地方有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把二者放在一起统盘考虑,让大规模的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改变目前兰州的拥挤发展受限的现状,又能改变近郊生产力低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的问题,形成一个全新的兰州,让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更为合理。

  引大入秦工程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灌溉之外,它有了更大的功用,那就是更多地要提供兰州白银的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水,让黄河北岸秦王川、皋兰等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同时也为当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大片平整的土地和大型的水利工程,兰州城市本身的状况和人们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愿望,兰州目前占足了天时、地利、人和。

  最近甘肃确定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中心带动”就是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跳出兰州盆地,不仅能加快兰州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同样,作为省会城市,将会对省内的白银、天水、定西、武威和省外的西宁、银川等城市产生更为强大的辐射力,新的城市圈和新的经济圈的形成会使经济内外循环加剧,从而改变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地理版图的延展而是以经济为核心的整个城市系统的延展。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市核心地区过度集中之后,这里将变成工商业中心,而不再适合人居,这时城市就会产生裂变,就不再只有一个核心区,而是有多个,城市半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半径也不断扩大,随着交通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人们会愿意将家安至远离喧闹的工业和商业区。也许在不长的时间聚集在城中的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将家安在榆中、皋兰、秦川和更远的适合人居的兰州城区,坐着轨道交通或开着私家车,往返单位和家庭之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全国首个网络3D抗战纪念馆在山东开馆
  • 让青少年推动网络健康发展
  • 新疆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应用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举办
  •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教育存在五大问题
  • 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苏宁提前鸣枪截流双11 兰州地区三天斩获近5万订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