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大巴山 进驻小县城

时间:2011-12-31 17:08来源:鑫报 作者:许丽 点击: 载入中...
记者 许丽

冲出大巴山 进驻小县城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小河乡东榆村调查报告

 
 
 记者 许丽 
 
  再次回到大巴山老家,已是临近春节。绕过绵延的盘山路,立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间,呼吸着清新空气,让岳玉玺先生渴望着守望这片似未掺杂尘世气息的山林和土地。

  岳玉玺是个典型的大巴山汉子,他土生土长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小河乡东榆村,十年前他离开家乡,只身去了异乡,只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今,当他再次踏上乡间的小路时,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除了冰霜消融后清晰透脆的溪水声,让他唯一能感觉到的就只剩下寂静了。

  据岳玉玺先生介绍,这个坐落在川东北的山区村落,方圆三四千亩,经历鼎盛时期近千人规模后,如今常住人口只剩下三、四百人。几年前,一到春节,外出务工村民回乡,村子还能热闹几天,然而,如今就算到了春节,村子依旧沉寂,了无人烟。

  两位古稀老人守着住了一辈子的老屋

  大巴山山区农村面临的最大现实是,村民大量自主搬迁出村庄,剩下无愿或无法外出的贫困者和老弱病残。在村子的深处,住着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务工、求学,除老人寿辰和春节回家外,二老常年相依为命。“这次我回家,在村头见到了这两位老人,他们苍老了许多……”岳玉玺对记者说。

  岳玉玺说,“他们不愿离开这里,舍不得这里的一切。我和他们聊天后才知道,老人要守在已经住了一辈子的老屋里,防止屋子倒塌,儿孙回来时无家可归。这里的一切已融入他们的生命中,就算他们的孩子要求老人搬到县城和他们同住时,老人也不愿意……”

  此外,让岳玉玺感到诧异的是,除了少部分地里种了青笋等蔬菜外,大部分田地已荒芜。他告诉记者,“在集体经济时代,春节之前村民已种上油菜、小麦、土豆,到了二三月份,油菜和小麦长出一尺多高,远望绿油油一片,看不到一块荒田。但是现在老百姓有了打工收入,种田种地也只是农民个人的事情,最多老年人愿意种种口粮,田地大部分都荒了”。

  村民们劳田耕作延续了千百年,现在纷纷迁离。在问及岳玉玺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他感叹道:“山区农村向城镇转移,这是大趋势,只能顺其自然。”对于这个村庄的未来发展,他提议:“如果能争取到国家的扶贫资金,把这些分散居住的老弱病残户集中到一起就好了。或者引进外资,进行山林开发,否则村子无路可走。”

  山民迁出深山在县郊形成了新的村落

  据介绍,以山区农民的迁居为中心,山区村落“空心化”伴随着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发展。据调查,南江县小河镇东榆村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农户629户3012人。总耕地面积5489亩。东榆村每年的经济收入一部分是靠农业,另一部分是本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收入。两者之间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7。

  近年来,迁居和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占全村人口的60%,他们的生计渠道分为两大类:一是除春节回家外,常年外出务工;二是在城镇当地就业。外出务工的村民,通常是在外地已经创业的中年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后者,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之前,在县城居住只是过渡性的选择,就算在城镇已经有不错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他们依旧希望在城市中扩展视野、接受历练。在城镇当地就业的村民,通常是中老年人和部分守家的妇女。

  由于当地县城乡镇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县域服务业也随之兴起,迁居至县城的农民的就业在短期内已不成问题。他们或在乡镇企业做临时工,或从事服务业,或做点小生意。

  迁离山地的村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迁入地,仅在县城郊区的朝阳村,源自山区同村的新居民就有十多户。最初,是刘海彬家庭2005年底迁入此地,不到两年时间,原来村落的亲朋好友也纷纷迁居至此。春节期间,他们互相拜年,互贺迁居、结婚;平时,他们来来往往,互相照应。虽然与迁入地的本村村民也有来往,但来往频率和情感依托远不及同村同源的亲朋好友。

  “一直想在城里买房,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南江县城一个新开盘的小区,每10套房子中,农民登记购买的就有三四家,而且大多是一次性付清房款。

  “一直想在城里买房,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岳玉玺兴奋地说。十年前和同村村民一起到西安打工,由于自己能干、勤劳踏实,工资也由最初的几百元涨到了现在的2000元左右。最近,靠着自己的积蓄和亲戚的“赞助”,他在县城花18万元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商品房开发步伐的加快,像岳玉玺一样在城里买房的农民越来越多。据了解,南江县城购房出现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县城居民购买,第二次是乡镇干部及乡镇老师进城买房,第三次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开始涌入。更多的村民都进城打工赚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攒下了钱,也熟悉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便希望成为城市的一员。

  目前县城购房者中有40%左右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还有30%是乡镇老师和乡镇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县城买房者的两大群体。

  村办小学面临“挑战”

  东榆村是由6个自然社组成的,村里目前还保留着一所有着30年历史的小学——东榆小学。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不少农村孩子也开始跟着父母到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城镇小学“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学校日益“空心化”,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据介绍,目前该校共有四个年级,五、六年级缺失,全校共有50多个学生,6名教师。2000年前,东榆小学还有150多个学生,从2005年开始,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对于学生的减员,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增自然人口减少,80后的独生子女一般都是一个孩子,每年的新增人口本身就不多,其次,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好转,一部分人手里有了钱,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和教育条件好的地方,久而久之,学校剩余的学生就不多了。

  新生代村民热衷职教学技术

  从东榆村现有村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多数以初中学历为主,大约占到六成左右,高中大约占三成左右,而初中以下的仅占到一成。现在,他们已经热衷去上技校学技艺,尽管各类技校的宣传在当地还不算全面,而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让他们对技校和职业学校“情有独钟”。 不少人对此表现了相当的兴趣,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比例会更大。

  但是,从学历与流动相关性来看,无论学历怎么样,似乎村里的青年都热衷于外出打工。不同的是以大专为分界点,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人会认为他们是城里人了,一般不会再回农村。而大专以下学历的大多数人认为根还是在农村,还是要回来的,只是在外面打工而已。对于婚姻地缘性的影响也是相关的,大专及以上的似乎更有机会或有更大可能去找“外地”的对象,而大专以下学历的则相反。

  生活方式与城市越走越近

  采访中,随意找个农民问“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方一定回答:路、水、通讯、有线。两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让东榆村的基础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告别了祖祖辈辈踩出的泥泞路,走上了通畅路;摒弃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井水,喝上了安全水;拆除了泥瓦房,住上了宽敞房。部分农民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足不出户就能入厕,就能洗热水澡,通讯、有线更是拉近了与城市的距离。

  东榆村还是有农业生产,蔬菜可以自己种,米面也一样,喝水可以自己打井,年龄大的人一般出远门的机会不多,距离自己家里近的地方都有简单的交通工具。过年了,按照中国农民的传统习俗,就要宰杀家畜,腌制各种腊肉。餐桌上的绿菜也没有以前那样单调,辣椒、蒜薹、竹笋、莲藕成了餐桌上的必备品。这些菜除了自己种的以外,有时也会去县城统一购买。人们在饮食上也彰显了色、香、味俱全及健康的饮食观念。

  后记

  在大都市和农村之间他们选择了县城

  大部分村民,不愿意重新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状态,无法回到已经了无人烟的山区孤独生活,对乡土的认同和归属感也已经消散。但同时他们又没有完全适应并融入大城市,难以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这一两难现实使他们大部分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迁居到交通相对便利的县城和镇。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农民自发地外出务工的个体化行为,已经结构性地影响了中国30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大部分农民都有一种离土不离乡的故乡情结。他们有着对土地和亲情的强烈依赖感。长久漂泊在城市和农村间的他们,如今折中地将生活归属选在了大都市和农村之间的“县城”。而这是在中国大都市与农村两极化地域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民再次开创的一条符合中国城乡实际情况的“城乡一体化”新道路。

  面对农民自发的这种开创,岳玉玺谈道:“县城买房的打工者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一代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种过田,他们大多读完初、高中,便汇入南下打工大潮之中,在城市里谋生。他们不会种田,更不愿种田。像在成都等大城市里,凭靠劳动力所换取的微薄收入,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那里,因此县城成了他们最好的落脚点。”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西宁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销案抓获6名主要成员
  •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教育存在五大问题
  • 海信全球首款激光影院荣光上市
  • 打造“放心产品”恒大引领中国食用油新时尚
  • 走入“大兴安岭生态圈”
  • 恒大粮油掀起品牌旋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