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在葡萄产业链中延伸

时间:2011-12-31 17:17来源:鑫报 作者:崔凯 点击: 载入中...
万亩葡萄基地

财富在葡萄产业链中延伸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下曲村调查报告

 
  记者 崔凯

    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由农村向城市的进化史,目前,甘肃农业由自给自足经济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推进,即农副产品以城市服务为背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向城市靠拢并逐渐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大问题下,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已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问题。对于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劳务输转大省的甘肃而言,劳务工微小的变化带动着整个农村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建设新农村,要靠新农民。如果农民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空心化”的农村谁来建?如果没有“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地的特色产业如何能正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奔赴天水市麦积区下曲村,就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其中的些许问题或许能带给我们不少启迪。
 
 
  村上收入70%来自葡萄

  天水市麦积区下曲村位于麦积区的城郊,下曲村全村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816户、3722人。耕地面积有2369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6分地,大部分耕地属于渭北干旱浅山区,现如今村里的耕地几乎全部种植葡萄。

  2009年全村的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这其中葡萄种植就占了70%,而外出劳务只占20%,而剩余10%的收入是村上的四个村办企业带来的。2009年通过种植葡萄,下曲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而现如今,下曲村816户、3722人,外出务工人员户均一人,还不到全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以58岁的麦积区下曲村农民肖亚东家为例,他家去年种植的5亩多葡萄地收入了近4万元,除去两个小孙子外,全家四口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这要是在前些年,这样的收入是肖亚东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全村人均不到9分地,而肖亚东家里的地里就是全都种植上粮食,年收入最多也不到3000元,而自从村里发展起葡萄种植后,肖亚东家里的生活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起的“锁子亭”,7间砖混结构的砖房很是气派,而在房间内洗衣机、等离子电视……城里人的生活用品也基本置办齐全了。

  其实,肖亚东家里生活的变化只是全村800多户村民的缩影,而这一切都是下曲村的特色葡萄产业带来的。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效益差,这些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促使甘肃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离开土地走进城市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或多或少的在下曲村存在,但是自从发展起来了葡萄种植,外出劳务的村民少了,而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近几年也纷纷返回家乡,选择在家门口工作或打短工。

  1.7元的收购价

  和10元零售价

  一个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和牌子响的拳头产品,能够推动一个产业升级。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下曲村农民发展种植“巨峰”葡萄初期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的葡萄质量不高,加之农民各自散户经营,销路不畅。造成了当时葡萄的主要销路就是放在了本地,价格自然也就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葡萄向规模化方向的发展。

  要想提高葡萄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葡萄的品质,这样种植出来的葡萄才能真正意义上能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下曲村的党支部书记汪双恩是一个科技能手,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不断规范化的管理,使下曲村出产的葡萄已经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准。2002年,在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主办的全国首届贮藏保鲜葡萄品评会上,下曲村选送的“巨峰”葡萄获金奖;2003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下曲葡萄”专用商标;每年检测中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下曲葡萄”,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而有了这个品牌的带动,下曲葡萄辐射带动起附近万亩葡萄基地的形成。在下曲葡萄品牌优势的带动下,现如今,麦积区中山流域的东山、郭坪、柏林、石岭等村,发展葡萄种植面积12000亩,提高了葡萄产业聚集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强势发展的产业基地构架和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山旱地鲜食葡萄基地。好东西自然不愁卖,每到葡萄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商贩主动上门,一个半月的工夫就收购一空。

  同时,对于目前下曲村和周围村庄已经初具规模的葡萄产业基地来说,这些村庄的经营方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的经营模式,而在这一点上,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对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而要真正做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销一条龙的服务,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基地建设。而只有推进土地流转,通过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布局区域化、基地专业化、品种新优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经营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在下曲村有个被村民戏称为“满是胜利”的村民,这个村民叫李满顺,48岁的他一家四口,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大儿子李博在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小女儿李婷2008年从兰州城市学院毕业后,户口还在农村的她一直待业在家,目前的生活来源还主要是靠父母。而李满顺本人则在村里担任了文书的职务,同时他还在社堂镇镇政府兼了一份职。这样一来李满顺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在9000元左右。这样的四口之家,其实有三个家庭成员已经和土地没有太大的关系,家里3亩地基本上全靠李满顺妻子一个人去操持,但就是这样李满顺家的3亩地在种植葡萄后,年收益还是在1.5万元左右。

  村民王全福,他的四口之家同样也和土地没有太大的关系了,现年51岁的王全福在村办砖厂当电工,一个月的工资有1300多元,在大学学机械制造与维修的大儿子王文前几年大学毕业后,直接就去了苏州一家内燃机厂工作,月工资近3000元。小女儿王文霞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才回到村里并在麦积区的一家酒店打工,虽然,回到麦积区打工每个月600多元的工资要比在外少了近一半,但是,由于她居住的下曲村离麦积区只有不到20分钟的路程,因此,虽然在家门口打工的收入少了,但是除去外出打工的房租和其他开销,对王文霞来说,在家还是比较划得来,毕竟,农忙的时候家里的4亩地全靠母亲一个人确实有点忙不过来,而这4亩地每年2万元的收益则是这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像王全福和李满顺这样的家庭“分工”在下曲村应该说比较典型,但是,在这个800多户的村落中,平时照顾土地的任务主要还是被村中的老人和妇女承担起来。而由于该村地处麦积城郊的便利条件,更多的村民或选择在村办的砖厂、木器厂、轴承厂就业,或就近在县城打短工和从事个体工商业。这样一来每到农忙季节,这些在县城“工作”的村民又能很好地返村从事葡萄种植和采摘。

  下曲村这种村民家庭的分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果说靠为城市提供葡萄这种特色农产品的服务,下曲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曲的村民也仅仅是完成了葡萄产业链条中生产出产品这一个初级环节,而这一产业链条中葡萄作为商品销售到城市市民手中的商品过程村民们还根本没有触及到。而目前存在的这种家庭分工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和浪费。同时也造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艰难,因此,现存的小农户家庭经营阻碍了农业向高收益的产业行列的迈进。

  
  四口之家的“工作”分工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已演变成制约农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问题。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因受思想观念、体力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等方面思想相对保守,使农村在向科技推广、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而这一切都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新的理念和新的信息去改变。

  下曲村目前的一个典型的事实是,下曲村全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约近400人,目前还没有实现就业的大概接近100人,这些没有实现就业的多为“80后”的大学毕业生。而在对土地的认识和农村的前景上,这些“80后”的大学生们已经与父辈们有了太多的不同。村上文书李满顺是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生,虽然,葡萄种植让他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但是,对于农村他还是固有了自己没有太大的发展的思维。因此,对于两个孩子出路,他至今认为读书才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小女儿李婷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没有考上,这个春节虽然李婷仍旧按照父亲的想法准备来年再考。但是,李婷的心里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源自于,春节期间同村几个在外地工作的高中同学聚在一起对下曲葡萄的讨论,李婷有个同学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后就直接去了广州,而这次回家后她的这位同学明年不打算再去广州了,而准备在下曲葡萄上作点文章。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下曲葡萄在广州的销售价格。在这里,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下曲最知名的“巨峰”葡萄,外地客商到下曲地头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1.7元,而运到南方的一些城市后零售价每公斤则接近10元。而目前下曲葡萄的销售模式主要就是靠外地客商来地头收购,李婷的这位同学看到了父辈们多年不敢去触及的葡萄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巨大商机。

  下曲葡萄基地都是以家庭式经营为单元的模式生产,一般葡萄成熟的季节在8月中下旬、9月上旬,按现在的销售模式,如果这段时间降雨量小,葡萄销售顺畅,果农就会有丰厚的回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如果这个季节降雨量偏大,果农的经济收入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葡萄成熟的季节所需水分量相对偏小,如果水分量偏大,就会造成葡萄开裂,继而烂掉。如果再加上暴雨使道路交通不便,来自外地的客商就会相对减少,影响葡萄的外销。以2003年为例,八九月份天水降雨量偏大,对葡萄的外运和销售造成了直接的影响。据调查,2003年中山流域有50%的葡萄由于降雨原因加上开裂烂掉而未能及时运出,葡萄收入最高2000元/亩,最少的只有160元/亩。有许多农户连一年投入的农药和化肥费用都未收回,更不要说投入的人力,损失惨重。

  而按照李婷的这位同学的初步想法,下曲葡萄进入市场终端这完全可以让村子里的人自己来做,这样一来资源优势就可转化为村民的经济效益了。同时,在葡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商这条延伸的产业链条上,下曲农民将可以实现不光是赚种葡萄的钱还可以赚到卖葡萄的钱的梦想。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全国首个网络3D抗战纪念馆在山东开馆
  • 让青少年推动网络健康发展
  • 新疆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应用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举办
  •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教育存在五大问题
  • 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热烈祝贺三江源在“首届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