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引领村民致富

时间:2011-12-31 17:32来源:鑫报 作者:谈应霞 翊水 点击: 载入中...
   
          早在20世纪末期,红古区的大白菜就是家喻户晓的“名牌”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记者一行人驱车进入红古区平安镇时,司机师傅一声慨叹:“再没来过这里,今天一看,变化真是太大了。”
  平安镇位于兰州市以西60公里,总面积138.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是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兰州市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全镇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连海铝业有限公司、兰铝炭素厂、甘肃省第一劳动教养所、兰州市良种场、兰州市园艺场等大型企事业单位40多家。兰青铁路、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湟水河、湟惠渠横穿境内,交通便利,电力、水力资源丰富。目前已基本形成小区域内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村级主干道路全部与国道相连、水泥硬化主干道路45公里,硬化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5%,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记者随机对平安镇的夹滩村、平安村和河湾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除了河湾村基本实现工业化外,其它村庄主要还是以种植特色农产品为主。这三个村的共同特点就是地少人多。虽然农民们也在千方百计设法改变农业种植结构,但因缺乏信息,并没有多少收效。完全依靠土地的农民生活并不富裕。

平安村:蔬菜种植是增收的“金钥匙”
  3月26日,记者到达平安镇平安村时,村长周厚军因事外出,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周村长。
  据周村长介绍,平安村共有230户人家,1300多口人,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外出打工的人大概有七八十个,他们的去向有三个。其中有16人通过劳务输出前往欧洲,为当地农民指导大棚蔬菜种植。“他们都积累了一定的蔬菜种植经验,具有一定的技术。”这16个人吃住及来回的费用都由对方承担,每年年底由劳务公司给家里寄回5万元。还有14人在俄罗斯,主要从事天然气设备保温技术,每年也有相当可观的一笔收入。此外,全村大概还有40多人前往广州、深圳、陕西、兰州等一些地方,他们主要从事餐饮、服装等生意。
  据平安村村长介绍,日光大棚是该村比较有特色的产业,目前的面积达到400多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个大棚,部分人家拥有两个。日光大棚里种植的蔬菜有辣子、西红柿、莲花菜等,西甜瓜是他们引进的一个新品种。周村长说,大棚一亩地的毛收入在4万元左右,纯收入在2.3万元至2.4万元之间。对于这个数据,大棚种植户进行了“修正”,除了所有成本外,一亩大棚地的纯收入在1.2万左右。    
  记者在与村民们聊天时了解到,该社在8上世纪0年代中后期,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从塑料弓棚开始到现在的日光温室大棚,虽然种植的蔬菜品种没有太多的更新,但由于种植交错种植,反季种植,平安村村民们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平安村村长周厚军告诉记者,2008年,兰州市相关领导在全国观光考察之后引进了核桃树,在平安村的同台地上建成核桃基地。目前平安村的核桃树面积有500多亩,有60多个村民进行了承包。在核桃基地的看管上,实行轮流看管制。由于种植时间太短,当前无法计算出核桃基地将为该村带来的经济效益。

  夹滩村:种植苗木供应城市绿化园林
  夹滩村共有3个社,230户人家,986口人。外出打工的人占全村人口的极少数。该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家都购买了摩托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早在2007年以前,夹滩村主要以种植甘蓝、菜花等蔬菜为主。因为蔬菜种植的成本投入大,耗人工,价格便宜,收益低,夹滩村三社开始尝试种植花卉、苗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苗圃基地。他们种植的花卉、苗木均为城市绿化之用,近几年,已经远销至青海、内蒙古等地。记者了解到,三年来,村民们边种植边发展,目前花卉、苗木已经发展到近1000亩。
  当日,记者一行人驱车赶往夹滩村时,该村村长张全林委托文书带领记者前往村里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通往夹滩村三社的道路是一条并不宽的黄土路,不时有拉土的农用三轮车驶过。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在这条乡间小路上颠簸着。文书告诉记者,这条路村里已经修好多次,但均被过往的拉土车辆压坏了。
  当记者一行人几经颠簸来到社里时看到,村庄附近的田地里到处是栽小苗木的村民。村民司大爷正巧要去种植小苗木,由于儿子在城里打工,儿媳妇在家带孩子,他不得不雇用村里的乡亲们帮他栽苗。“我们这里地少人多,搞农业,人均没有3-4亩地是养不活人的。种菜操心大,不象苗木,一栽上除了除草,基本就没什么事情可做,而且从小到大都能卖,不象菜那么局限。这样就可以腾出人手去城里打工,多一份收入。”司大爷说。
  夹滩村张文书告诉记者,村里主要种植的是供应城市园林、行道、荒山等工程绿化的灌木,小乔木等30多个品种。目前,丁香的种植数量已经占到了总苗木量的一半以上。但因为缺乏种植技术和相关方面的人才,村民的苗木收益没有达到更好。“因为苗木对种植时间的要求高,受提灌水时间的影响,苗木的种植期比较紧,许多村民都会雇用外村人来帮忙栽种。”记者了解到,仅种植苗木一项,夹滩村村民每年人均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河湾村:大部分村民已被市民化 
  平安镇河湾村已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庄,村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里更像一个“工厂中的村庄”。进入河湾村,看到该村街容和其它村庄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其建设风格和镇上的街容更为接近,包括银行、超市、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

  记者采访时,由于村领导在外地,他委托村上的妇联主任,一个有着38年 工作经验的村委会委员鲁桂香向我们介绍村上的情况。鲁主任告诉我们,1987 年,碳素厂入驻河湾村时,村上有310户人家,1400多口人,随后,兰州铝厂也入驻该村,村里的土地被多次征用,前后共达到600多亩,同时安置了600多名村民子女就业。截至目前,碳素厂和铝厂共安置村民子女达1000人左右。目 前,全村只有240户纯农户,共465口人,全村耕地仅剩280亩左右,主要种植玉米 、树苗等。
  河湾村的特点很明显,大部分村民都进了工厂,户口也被转为城镇户口, 留下来的村民,尤其是具有特殊性的村民享受到了国家或村上所给的优厚待遇 。在现有的465口人中,其中女性有293人,83人属已婚育龄妇女。纯女户已经 办理了养老保险,每年能获得600元的费用。2003年,河湾村村干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当年腊月,村委会就给村上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拜年,每人发了100元钱。随着村里经济的好转,这个数额也在逐年递增,已从最初的100元增至200元、300元,600元 。近几年的发放标准都是每人600元。




 记者手记:

  走在红古区的这三个村子里,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是,这里的村民正在寻找 最合适自己的出路,就目前状况来看,每个村寻找到的出路还算不错。尽管在平安村,记者也见到一些穿着很寒酸的村民,和偏远贫困山区村民的穿着一样 ,他们也显示出对生活的无奈。但是,只要他们劳作,就算是租地种,生活也能得到基本保障,这和边缘山村的状况截然不同。

  在平安村和夹滩村,一说到耕地,村民都会向记者算起这笔账:“生4个儿 子的人就害下了,4个儿子娶4个媳妇,然后再生4个孙子,这增加的8口人就没 有地,这8张嘴吃什么呀?可生了4个姑娘的人家就赚了,等姑娘出嫁了,就多 出4个人的地来,日子就会过的很宽裕。”这情况在村里很常见,而这些话使记者不由想起《长恨歌》中的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词来。记者了解到,由于《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有些村庄会根据人员流动进行灵活调节,有些村庄则从未调节过。农村城镇化,就意味着农民不再是那群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人,可是,在过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恐怕还是值得关注的。

  记者在这三个村走访调查时,村民们共同反映的问题除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速度过高、过快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相关农业信息,包括新品种引进,种、产、销等方面的信息,致使农民种植的盲目性较强,农业收入过低,无法实现收效最大化。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再“亮剑”
  • 专家解读新国家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维护国家网络空
  • 新华网评:争做“中国好网民” 守护美好网络生活
  • 首届“网络诚信宣传日”倡议书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