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两个月

时间:2011-12-31 17:32来源:鑫报 作者:孙雅彬 点击: 载入中...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两个月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王河乡水刘村 、秦安县李山村调查报告

 
  记者  孙雅彬
 
 
  近些年,清水县王河乡已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投入实施马铃薯种植万亩工程、核桃产业万亩工程以及牲畜养殖万头工程等三大产业工程,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乡的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喜人。王河乡耕地面积大,雨水充沛,土壤墒情好,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种植。早在2005年,乡上从定西引进种薯,在水刘村试种1304亩,当年亩均收益1800元。去年以来,王河乡引进产量高、病虫害相对较少的天引3号、陇薯5号等进行了大面积种植,新大坪、大西洋两个品种也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目前,全乡马铃薯种植呈现出了“村村有点,以点带面,优质示范,整体推进”的局面,总种植面积达到1.6万多亩。而条件较好的水刘村已有优质薯种试验田67亩。但由于土地比较分散,人均土地少,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和农业初级劳作模式无法形成真正意义的规模农业。农民虽有增收,但幅度不是很明显。

  “靠这些收入,也就够个温饱存不下钱。还是要让儿女们去打工。去年,村里人均收入2000元,其中70%左右都是打工收入。”水刘村一位农户说。

  李山村村民李金鹿一家去年全年收入了近5万元,这其中,主要靠李金鹿夫妇在新疆卖了十个月馒头,净赚4万元钱,在家务农的父母一年收入7000元(除了种地,56岁的父亲还开一辆四轮车,通过给别人家碾小麦等赚钱),这样看来,李金鹿家的农副业收入约占打工收入的六分之一。去年,清水县水刘村,三十出头的刘建平夫妇俩去包头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刘建平干的是技工的活,一天能挣150—160元,妻子干的是小工,一天也能挣80元,工地不管吃住,夫妻俩在外租了个约20平米的平房,房租每月120元。据介绍,他俩除过每月的花销1000元,去年在包头六个月,净赚15000元,而父母在家种庄稼、养殖所得也就勉强4000元,刘建平说:“我打工两个月就把我爸妈一年的挣回来了。”

  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虽没有远赴外地,但也不再种地,而是游走于各县区之间,做些小生意。去年,李山村的李发荣和同村的一道,挑起了“货郎担”,不过如今的货郎担,“担子”多换成了摩托车,除了售卖小商品,他们穿梭于陇西、通渭、会宁等地收头发,再卖给设在秦安县城的头发收购站。一年下来,在外收头发的时间也就6、7个月,但可净赚12000元。李发荣的妻子则是在每年9月份的时候去新疆摘棉花,去年两个月赚了3000元。而家里种植农作物所得也就3500元。这样,李发荣家的农副业收入也仅占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  


  种地一年不抵打工两月

  水刘村种植结构调整后,村民们培育新品种马铃薯的塑料大棚

  “去年挣了几个?年后去哪儿打工?”这是过年时,清水县王河乡的水刘村年轻人最热门的话题。这个村有155户,731人,常年在外打工者就达到210—220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常年留守的440人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年的农忙时期,有些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村帮忙,所以在四月、五月期间,村子里能稍微热闹些,达到500人左右。

  一到过年,村子里一下子人都多了起来。但是路上还真见不到几个人。从前街邻居互串门子拜年不同的是,虎年春节,水刘村、李山村的村民买上18元的郎酒,去离村子500米远的集市上买些蔬果年货,这就“猫”在房子里过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大电视,看各种电视节目成了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的人都出来走动,现在,看不见了。拜年都用手机发短信了。”水刘村的手机用户达到151人,手机的使用者有70%是打工者。而李山村也有65人用上了手机。“平日里关系好的人过年打工回来了,摊子便支起来了,打麻将或玩扑克赌钱的,顺便联络感情,说说来年打工的想法。”水刘村的刘家姨说。

  “今年春节,全村有20名务工人员没回来,在外面过年。可能是路远,嫌麻烦。”水刘村的村长说。

  家里的地留给老人耕种,孩子留一个大人照看,能出去打工挣钱的都走了。水刘村的青壮年村民大都“孔雀东南飞”,只有“老弱病残”留守农村。全村有18户已经离开村子在县城购了房。

  “出去打工的,眼界开了,也不愿意回来住了,有的挣了钱,就在清水或较近的县区,买了房子。目前,天水县区的房子每平方也都1200—2200元不等了。”据村长介绍,村里常年闲置的房子好几处,即使是新盖的大房也有空着的。村里有200余人外出打工都在城里租了房,全村有5户已经全家外迁。

  村民外迁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离水流村有1公里远的秦安县李山村,这个相对富裕的村子有65户,325人。全村有9户在外地购房,有15户选择在秦安、天水或较近的县市区买了楼房。

  年轻人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空心化,而越来越多的外出购房者也让这两个村庄有了“空心化”的趋势。

  30%的村民脱离农业劳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中有知识、有头脑、有体力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问题。近年,甘肃农村在住房、土地承包、人员心态、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已经显露出趋向“空心”发展的各种迹象。

  这其中,天水清水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尤为典型。

  清水县西北部王河乡水刘村户均耕地面积5亩,以种小麦为主,附带种些玉米、马铃薯和其他谷类。但对于土地比较分散,人均土地少,农户种田收入远不及打工收入。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山地环境限制,农田无法实现机械化耕种,仍凭人扛牛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地产出低、经营农业收入少,一定程度上导致“空心村”蔓延。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调查了天水市清水县西北部,地处葫芦河上游支流发源地的王河乡水刘村以及邻近秦安县的李山村两个村子。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两个月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王河乡水刘村 、秦安县李山村调查报告
 
  记者  孙雅彬
 
 
  近些年,清水县王河乡已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投入实施马铃薯种植万亩工程、核桃产业万亩工程以及牲畜养殖万头工程等三大产业工程,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乡的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喜人。王河乡耕地面积大,雨水充沛,土壤墒情好,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种植。早在2005年,乡上从定西引进种薯,在水刘村试种1304亩,当年亩均收益1800元。去年以来,王河乡引进产量高、病虫害相对较少的天引3号、陇薯5号等进行了大面积种植,新大坪、大西洋两个品种也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目前,全乡马铃薯种植呈现出了“村村有点,以点带面,优质示范,整体推进”的局面,总种植面积达到1.6万多亩。而条件较好的水刘村已有优质薯种试验田67亩。但由于土地比较分散,人均土地少,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和农业初级劳作模式无法形成真正意义的规模农业。农民虽有增收,但幅度不是很明显。

  “靠这些收入,也就够个温饱存不下钱。还是要让儿女们去打工。去年,村里人均收入2000元,其中70%左右都是打工收入。”水刘村一位农户说。

  李山村村民李金鹿一家去年全年收入了近5万元,这其中,主要靠李金鹿夫妇在新疆卖了十个月馒头,净赚4万元钱,在家务农的父母一年收入7000元(除了种地,56岁的父亲还开一辆四轮车,通过给别人家碾小麦等赚钱),这样看来,李金鹿家的农副业收入约占打工收入的六分之一。去年,清水县水刘村,三十出头的刘建平夫妇俩去包头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刘建平干的是技工的活,一天能挣150—160元,妻子干的是小工,一天也能挣80元,工地不管吃住,夫妻俩在外租了个约20平米的平房,房租每月120元。据介绍,他俩除过每月的花销1000元,去年在包头六个月,净赚15000元,而父母在家种庄稼、养殖所得也就勉强4000元,刘建平说:“我打工两个月就把我爸妈一年的挣回来了。”

  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虽没有远赴外地,但也不再种地,而是游走于各县区之间,做些小生意。去年,李山村的李发荣和同村的一道,挑起了“货郎担”,不过如今的货郎担,“担子”多换成了摩托车,除了售卖小商品,他们穿梭于陇西、通渭、会宁等地收头发,再卖给设在秦安县城的头发收购站。一年下来,在外收头发的时间也就6、7个月,但可净赚12000元。李发荣的妻子则是在每年9月份的时候去新疆摘棉花,去年两个月赚了3000元。而家里种植农作物所得也就3500元。这样,李发荣家的农副业收入也仅占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  


  种地一年不抵打工两月

  水刘村种植结构调整后,村民们培育新品种马铃薯的塑料大棚

  “去年挣了几个?年后去哪儿打工?”这是过年时,清水县王河乡的水刘村年轻人最热门的话题。这个村有155户,731人,常年在外打工者就达到210—220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常年留守的440人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年的农忙时期,有些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村帮忙,所以在四月、五月期间,村子里能稍微热闹些,达到500人左右。

  一到过年,村子里一下子人都多了起来。但是路上还真见不到几个人。从前街邻居互串门子拜年不同的是,虎年春节,水刘村、李山村的村民买上18元的郎酒,去离村子500米远的集市上买些蔬果年货,这就“猫”在房子里过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大电视,看各种电视节目成了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的人都出来走动,现在,看不见了。拜年都用手机发短信了。”水刘村的手机用户达到151人,手机的使用者有70%是打工者。而李山村也有65人用上了手机。“平日里关系好的人过年打工回来了,摊子便支起来了,打麻将或玩扑克赌钱的,顺便联络感情,说说来年打工的想法。”水刘村的刘家姨说。

  “今年春节,全村有20名务工人员没回来,在外面过年。可能是路远,嫌麻烦。”水刘村的村长说。

  家里的地留给老人耕种,孩子留一个大人照看,能出去打工挣钱的都走了。水刘村的青壮年村民大都“孔雀东南飞”,只有“老弱病残”留守农村。全村有18户已经离开村子在县城购了房。

  “出去打工的,眼界开了,也不愿意回来住了,有的挣了钱,就在清水或较近的县区,买了房子。目前,天水县区的房子每平方也都1200—2200元不等了。”据村长介绍,村里常年闲置的房子好几处,即使是新盖的大房也有空着的。村里有200余人外出打工都在城里租了房,全村有5户已经全家外迁。

  村民外迁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离水流村有1公里远的秦安县李山村,这个相对富裕的村子有65户,325人。全村有9户在外地购房,有15户选择在秦安、天水或较近的县市区买了楼房。

  年轻人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空心化,而越来越多的外出购房者也让这两个村庄有了“空心化”的趋势。

  30%的村民脱离农业劳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中有知识、有头脑、有体力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问题。近年,甘肃农村在住房、土地承包、人员心态、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已经显露出趋向“空心”发展的各种迹象。

  这其中,天水清水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尤为典型。

  清水县西北部王河乡水刘村户均耕地面积5亩,以种小麦为主,附带种些玉米、马铃薯和其他谷类。但对于土地比较分散,人均土地少,农户种田收入远不及打工收入。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山地环境限制,农田无法实现机械化耕种,仍凭人扛牛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地产出低、经营农业收入少,一定程度上导致“空心村”蔓延。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调查了天水市清水县西北部,地处葫芦河上游支流发源地的王河乡水刘村以及邻近秦安县的李山村两个村子。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种粮不如打工 打工不如养奶牛
  •  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才团聚
  • 一年365天 只有过年才团聚——西和邵山
  • “这一年我们就没正点下过班”
  • 我省一年建九条高速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