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条意见胜过47块金砖

时间:2011-12-31 17:44来源:鑫报 作者:张云文 点击: 载入中...
47条意见胜过47块金砖
 
 

  深度解读促进甘肃发展47条意见之一(资源篇)

  总编辑按:

  国务院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经下发就引起全国高度关注。坊间舆论认为:《意见》从国家安全和全国经济布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甘肃省的战略地位。是甘肃新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过去有种说法称甘肃是“老少边穷”四不靠,而《意见》则是从甘肃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上提出“47”个意见和“五个优势”及五个“但是”,从此,甘肃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意见》指出,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今天,甘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从国家层面到全省干群的“共识”;有了10个方面47条具体措施的强力支持。而如何沿着既定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将这一发展的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引擎”,是摆在甘肃面前的历史性机遇。即日起,本报推出深度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在更进一步还原我省各行各业发展现状,研判我省经济走势,并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设想。鑫报期望领导干部、博士、学者、百姓参加我们的解读并献计献策。参与电话:8186222。

资源大省怎样才能变成经济大省?


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呼之欲出时,甘肃在月初率先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47条意见支持力度空前,意见称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这个重大机遇对甘肃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意见中提到“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这是甘肃最尴尬而又真实的现状。

  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甘肃向来被称为资源大省,“钢城”、“镍都”、“铜城”、“铅锌城”这些城市别称,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一点。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56种,占全国发现矿种数的91%。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38种、水气矿产2种。甘肃省在全国排序居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34种,前十位的有61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有67种。素有风吹日晒的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甘肃也是得天独厚。

  但与资源同样闻名于世的是甘肃的贫穷和落后。为何一个资源大省不是经济大省呢?

  人才匮乏 工矿企业稀少

  一个地区的工业取决于资源,取决于工业人才。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甘肃由于其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发,你争我夺,开荒军屯,虽然留下了古丝绸之路,但到了南宋北方战争频仍,随之经济重心南移,水上交通越来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发展迅速,经由甘肃的丝绸之路其商业的功用就越来越小,甘肃没有形成浓厚的工商业氛围。上世纪初,修建中山铁桥,这是甘肃第一次睁眼看现代世界。在此之前甘肃的工业仍停留在打马掌的铁匠铺。一个内陆省份,由于没有形成浓厚的工商业文化,缺乏工业人才,工矿企业更是寥若晨星,要想富裕是何等难事。在解放前甘肃工业仍是一穷二白。农业和贫困一直是甘肃特有的标签。

  解放后,甘肃工业经济获得了新的生机,开辟了工业蓬勃发展的广阔道路,甘肃工业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处于战略考虑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6个项目投放到作为大后方的甘肃,一大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石化、纺织、制造、冶炼企业在兰州和省内其他城市建成,仅在兰州市西固区一地,我省就建成了包括兰州炼油厂、兰州肥料厂、兰州橡胶厂、西固热电厂、兰州石油机器厂、炼油化工设备厂国家6个“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使黄河岸边的这座小城成了“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涌入西北腹地的甘肃。同时为适应战备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直至70年代末,国家把国内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国防工业布局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进行战略转移的“三线建设”,国家投入资金99.95亿元,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等13个大中城市,调配数万建设大军,在陇原展开建设大会战,一批从东北来的重工业、从津沪来的轻工企业相继落户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当时的省城兰州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这种发展被称为“兰州现象”,也确立了兰州重工业城市的地位。战时工业体制对甘肃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国家为甘肃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甘肃特别是兰州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如同古代的军屯一样。甘肃仅是一个资源和原材料的输出省份,并没有真正积淀多少财富。

  体制落后 品牌观念不强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进军的征程,战时经济业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国家在“一五”期间在甘投资企业和“三线建设”进入了衰退期,设备老化、管理无序、弊端从生。整个省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也日浙显现。这些企业在改革大潮中首当其冲,一部分企业因完成历史使命迁走了,一部分企业面临重组改制,但困难重重或破产或被兼并。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这在甘肃表现更为突出,当吃皇粮的工厂,转向企业,办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资源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因为沉重的历史包袱而错失市场经济竞争的良机。只有部分企业完成了第一次突围。

  甘肃是比较早地开始实施企业转型的省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甘肃制造业曾笑傲神州风光一时,“长风”洗衣机、“春风”电视机、“百士特”食品、“华夏”电器、“飞天”润滑油……这些曾经让我们甘肃人引以为荣的品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发展后劲不足,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中仅能昙花一现,逐渐销声匿迹。相反,像长虹那些曾以甘肃企业为师的企业后来者居上,成功塑造品牌后迅速占领市场成就诸侯霸业。市场给甘肃企业上了一课,一方面是因为开放程度不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没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品牌观念不强,管理体制落后,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品牌占领市场。在工业发展上只停留在一些老企业、老行业、老产品上,未能做技术革新,管理革新。资源和原材料只是低价流出,外地精深加工后的商品高价回流,区域性的贸易逆差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久影响,甘肃坐拥资源,但仍然贫困。甘肃的确在国企转型改制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有西气东输、西电东输、西煤东运、西油东流,矿产资源和原材料流向东部,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也就成了必然。甘肃沦为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原料商。《兰州经济史》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沿海一带的厂家以平价从兰州买走铝锭,经过加工以将铝盒、铝饭盒之类的产品返销于兰州,价格翻了几番。于是沿海厂家获得了加工利润,兰州获得高价饭盒。

  剪刀差 使东西部距离加大

  甘肃虽然拥有大量的资源,只是完成最初的原料加工,然后直接输出。输出的原材料价格是带有国家干预性的,但返销回来的同这些原材料制成的衍生品却完全是由市场定价的,东南沿海虽然缺乏资源,但有大批有规模的精深产品加工企业,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价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甘肃低廉的原材料输出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沿海的发展,在长期的不等价的市场行为中,双方的经济收益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使得东西部的距离越拉越大。

  甘肃长期依赖于对资源的开采和输出,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带来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就成了必然。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性城市往往是先有企业,后有城市。企业的状况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命运。如果城市所在地不符合发展条件,就采取就地搬迁的办法。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甘肃玉门市玉门油田原油储量急剧减少而不得不搬迁重新建设。这个中国石油业的奠基城市由油而盛由油而衰,这就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命运,还有铜城白银,这个因矿得名因企兴市的城市也不得不面对产业转型的阵痛。

  这些都会给未来甘肃的发展留下太多的弊病和历史欠账。但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一些采矿企业和原材料加工企业仍然长期受到影响,粗放式开发和初加工,金子也就卖成了铜价钱,上游供给能力不足,下游产业链匮乏,从而没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了寻求发展中的突破,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 两翼齐飞 组团发展 整体推进”新的发展思路。 

  在今年的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表示,酒泉作为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大力发展以风电、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将在甘肃能源大省建设中承担重要角色。省人大代表、庆阳市委书记张智全表示,近年新开发的庆阳西峰油田,以其1.08亿吨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3亿吨的控制石油地质储量,已成为国内近十年来发现的陆上大型油田之一。庆阳市确定的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为,到“十一五”末,境内原油产量和加工量达到“双5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十三五”末,原煤产能达到1亿吨以上,煤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原煤年转化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建成国家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河西和陇东的两位书记如同领到作战任务的将军,整军备战,枕戈待旦。

  为重新布局经济发展区域,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也为甘肃在向东向南的地缘经济上寻找到突破口。

  同样,在国务院下发的47条意见中也提到了要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甘肃这个资源大省今后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资源,如何在现有的价格体制下,通过价格的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获取发展,是甘肃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果国家能适度放开矿产资源的价格,增加税费的地方留成比例,提高资源地的补偿数额,用于矿产企业在资源衰竭期进行回采时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补助,如果能争取到这些政策的支持,这对甘肃利用资源优势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甘肃要考虑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摆脱原料供应商的单一发展局面。通过发展下游产品破解依赖于资源,靠资源可脱贫但不能致富的生存魔咒。市场经济是适者生存的经济,甘肃应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不仅要支持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借机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在省内的区域布局和经济结构。

  据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是靠自有资源从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全部都是通过重组、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甘肃也要学会草船借箭,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作为地方政府,如何规避相对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挥我们的相对优势,吸引外部资源进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利用别人的资源迅速发展自己,甘肃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我们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有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别人的资源。利用城市化和工业化两部发动机,抓住各种机会改变拿着金碗要饭的窘境。

  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发展的机遇已将甘肃推向发展的前沿阵地。甘肃将走向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有一天甘肃会贴上资源强省和经济强省的标签。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