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开放的路径应先对内后对外

时间:2011-12-31 18:56来源:未知 作者:余艳兰 点击: 载入中...

甘肃开放的路径应先对内后对外
兰州商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文浩博士访谈录
 
 
  “假如当初温州没有充分地对内搞活和区际开放,能否有今天国际开放的局面?如果我们缺少了农村工业化这样一个过程,缺少了区际开放这样一个环节,能否有效地实现国际开放?对内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主要是决定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孰先孰后的问题,分析甘肃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认为,甘肃省应选择先对内后对外的开放路径。”面对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47条意见带来的历史机遇,多年致力于地方政府经济改革和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研究的蔡文浩博士在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不可将国家的支持当“口粮”

  记者:说到底,甘肃在整个国家的版图上是一个“四不靠”(老少边贫)的省份,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战略地位受国家大力支持,曾一度以资金、劳动力、科技人才密集型区域为发展后盾。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投资减少,单纯的资金、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形态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导致甘肃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此次国务院发布支持《意见》,对甘肃的机遇不言而喻,您认为甘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机遇呢?

  蔡文浩:当新的机遇来临的同时,新的挑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纵观建国61年来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明显的发展路径依赖:那就是甘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甘肃省地处祖国腹地,属于“四远离”相对封闭地区。即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远离大宗货物运输枢纽(港口),远离边境。这种封闭性,在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曾经是甘肃省发展的优势,提升了甘肃省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位置,在一五期间、三线建设时期,甘肃省获得了国家较多的支持,不仅奠定了工业基础、人才基础、社会发展基础,而且一度使甘肃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正如文件中对甘肃省的定位所指出的:甘肃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个准确的定位同时说明甘肃文化的精髓是农耕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所应有的文化精神,如创新、冒险、效率、尊重法律、重视贸易活动、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利益等等,在甘肃的农耕文明文化中缺失严重。所以在“若干意见”中有这样的评价: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既是结果,也是思想解放,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重塑、组织变革,社会转型的过程,必将面临思想观念转变、生产要素重组和社会成员角色转换等一系列的重组。而重组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甘肃发展、赶超的内在动力。讲得通俗点,就是要将国家的支持当种子,而不是当口粮。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将面临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挑战。


 没有市场化的工业化定是跛行的
 
  记者:甘肃提出工业强省战略也有几年时间了,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但是整体来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遗憾依然处处存在,而关于到底是先市场化还是先工业化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您认为在《意见》送来的东风里,甘肃要发展究竟应该先迈哪只脚?

  蔡文浩:对我省而言,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搞市场化而强行工业化,那么,这种工业化是跛行的工业化。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交换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生产的出发点,构建产业结构;以市场价值实现为产品的最终价值实现,构建产品的流通渠道结构;以市场信号为生产的指挥信号,构建信息传递结构;以经济利益为市场主体的主要内驱力,构建企业激励结构;以市场竞争为市场主体的外驱力,构建企业外部推动力结构;以发挥“比较成本优势”的开放态度。而对甘肃来说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搞市场化而强行工业化,那么,这种工业化是跛行的工业化,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甘肃工业发展的历史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从1949年起,我国就开始搞工业化。对东北和西北地区,国家还给予了更多的投资倾斜。目前甘肃的交通、能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有色金属等工业基础,主要还是在“一五”到“七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时期打下的。这种在计划管理体制下建立的工业基础,导致了甘肃工业发展的畸形,形成了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铁路沿线的中心城市集聚的工业布局,工业发展的点未能实现带动甘肃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造成目前甘肃工业出现整体荒漠中的绿洲现象,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要认识到流通、贸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方向盘和调节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尤其在“供过于求”成为我国经济运行常态的形势下,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域的工业化,必然是一个工业化+市场竞争的过程。由于地区间利益的不平衡,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人为设置的障碍;先行工业化的地区会将工业化后进地区作为大规模工业产品的倾销地;后进地区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发展潜在优势的幼稚产业,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区际贸易问题。

  评价一个城市的实力,不能够单纯看制造力,而应该从制造力和流通力两方面综合评价,即城市竞争力=制造力+流通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具有先导地位。就经济体制而言,计划经济是资源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约束型经济;计划经济是供给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计划经济是分配型经济,市场经济是交换型经济。不同的经济体制特征,对流通的地位有不同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者主体整体向上位移,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消费者主权地位的确立,使流通产业正逐步作为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并将会转化为周而复始的经济增长的新起点。也就是在把不断的即期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商品流通业将从计划经济下的一个末端行业,升位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性行业。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地位,决定了流通、贸易的发动机、方向盘和调节器的作用。

 

先对内后对外的开放路径与甘肃“先天”条件吻合

  记者:多少年来,为了缩小与其他城市的差距,甘肃没有放弃“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精神,尤其对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考察和观摩频率很高,您认为地处祖国腹地的甘肃应该如何学会开放,在取经的路上应该有哪些侧重?

  蔡文浩:对内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主要是决定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孰先孰后的问题。分析甘肃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认为,甘肃应选择先对内后对外的开放路径。其中包含两种含义:一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公有制经济以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打破部门垄断,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二是扩大区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在国内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再通过国际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甘肃省之所以选择先内后外的开放路径,是因为这种路径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相吻合,被江浙模式的成功所证明;与甘肃省的历史和现状相吻合,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构建;与甘肃省制定的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相吻合,有利于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先内后外的开放路径不仅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轨迹相吻合,更与甘肃省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相吻合。我国既有先内后外的成功模式——“江浙模式”,也有先外后内的成功模式——“珠三角发展模式”。然而,无论从地理条件和还是历史文化条件看,“珠三角发展模式”不适合甘肃省的实际。

  因为从地理条件看,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国家赋予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依托其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两头在外型”企业,与香港建立起“前店后厂”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出口成为拉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甘肃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有较长的距离,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由于没有融入到国际分工的体系当中,目前暂时较难与国外建立广泛的经贸合作。

  从历史角度看,甘肃省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实现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长期采取了以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甘肃的发展战略产生形成了路径依赖,人们有意无意地带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政府推进的作用,忽略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造。而区域开放必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开放主体的形成,一般而言,开放主体的形成是以私有产权的形成为标志的,因为私有产权的形成是交易发生的前提;二是市场的形成,市场是要素流动和交易发生的产所,市场的形成意味着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则开放也是在不断扩展。正因为如此,对于甘肃省这样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的地区,一定要先扩大对内开放。从国内的经验看,先内后外的区域开放路径,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和突破小农经济的封闭意识。


 先内后外的开放路径与甘肃工业强省的“后天”战略吻合

  记者:您在采访之初说过,当我们探索甘肃的开放路径时,很难回避“假如当初温州没有充分地对内搞活和区际开放,能否有今天国际开放的局面?如果我们缺少了农村工业化这样一个过程,缺少了区际开放这样一个环节,能否有效地实现国际开放?”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您的这两个假设?

  蔡文浩:工业化必然与对内对外开放相联系。这一点谈清楚了,对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非常有帮助。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历来看,其工业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市场向外扩张欲望。“没有对外贸易市场,国内市场狭小,适度扩大就会达到饱和的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交通非常困难,任何特殊地方的商品不能享有一个国家能够提供的整个国内市场的国家都是非常难以兴旺的。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市场范围限制了分工,而工业与农业最大的不同以及之所以能获得更快发展的原因,就是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分工的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难以成功进入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是,在对外贸易不自由或代价较高时,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其快速地进入工业化。当甘肃省广大区域的工业化在发展起点非常低的不利条件下,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过区际开放则能够打开广阔和不断成长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区域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区际开放可以充分发挥甘肃省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剩余,那么,稀缺的资本要素可以获得最快的积累,快速地推动甘肃区域的工业化。同时,区际开放的一个结果是参与区际分工,获得专业化的利益,同时规模经济的实现与市场规模直接联系在一起。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个地区可以获得最重要的增长源泉,即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就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资本积累的不足;区域内市场的狭小;工业化所需的原料不足;缺乏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和经营人才等四方面不足。因此,仅仅依靠自身的条件推动区域工业化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爱唠叨的妈妈
  • 这样的蓝天,你见过吗?
  • 甘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监察对象建环境监测网络
  • 让网络失信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