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数字生态”概念,一年时间发展会员47万人,违法所得达3700余万元,这是近期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一起网络传销案件。经查,当事人公司自2021年起将一款名为“网联嘉”的App包装成一个“信用资产、数字资产、数字支付”的管理平台,实际上是利用其信用卡套现功能进行网络传销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这不是个案。许多新型网络传销组织背后都潜藏着集方案设计、平台搭建、技术支持等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成为网络传销的“递刀者”。除了非法“改装”,近年来,许多网络传销案件也隐藏在“套牌”App之下。如“碰瓷”官方组织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然科学”等App都通过诱导下载使用等方式实施传销诈骗。


近年来,我国非法传销活动网络化趋势明显,新型传销骗局套上各种社会热点、网络热词不断“异化”,“黄昏恋”“手机种树”“职场培训”“境外公司原始股上市”等“马甲”千奇百怪。很多传销组织者利用网络平台的灵活性、分散性、隐蔽性,上演一出出“变形记”,以实现逃脱监管、混淆视听的目的。

记者:程思琪、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