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会战:日军十万重兵一半丢命

时间:2012-03-02 11:22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战役之初,日军大摇大摆地通过钦敦江,向英帕尔急进

 

  英帕尔会战是日军于1944年3月至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此战以日军惨败告终,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第15军不再具有战役兵团的战力,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双方兵力


  日军:第15军(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牟田口廉也中将任司令),由第5飞行师提供支援。


  盟军:主力是英军第14集团军(斯利姆中将任司令)的第4军和第33军。


  经典战例战役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锋直指英属缅甸。1942年3月6日兵不血刃占领仰光。英国统帅哈洛德·亚历山大爵士率英军向印度溃逃。


  1942年8月,日本南方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在河内命令第15军制定针对印度阿萨姆邦的有限进攻计划。该计划因美军在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获胜而几度搁浅,但1943年6月日本重组南方派遣军,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出任第15军司令,使该计划死灰复燃。


  牟田口廉也拟订了“两步走”行动方案:第一步,日本第28军西进至印缅边境的若开山脉一线,消灭英印第14集团军中的精锐——第15军。第二步,牟田口廉也亲率3个师团在英帕尔平原消灭英印第14集团军,占领英帕尔,进而杀入孟加拉地区。


  战役经过


  1944年1月7日,日军大本营以“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下达“乌”号作战计划,关系到英属印度危亡的英帕尔战役正式开始了。


  蒙巴顿抓住日军要害


  驻守印度东部的英印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1943年10月,威廉·斯利姆获得第14集团军的指挥权。


  1944年2月,日本第28军以两个师团率先在若开山区发动战术突袭,但调整到位的英印第15军很快粉碎了这次进攻,总数8000人的日军死伤5000余人。恼羞成怒的牟田口廉也遂亲率第15、31、33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部(由4.5万名印度战俘组成的傀儡武装)共约10万人,于3月8日跨越印缅边界的钦敦江,拉开“乌”号作战的第二步。


  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路易斯·蒙巴顿得知日军行动后,立即赶到英印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完斯利姆的汇报后,蒙巴顿敏锐地指出,日军要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还得依赖丛林山地运输线,攻势不可能持续。于是,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诱使日军远离后方,然后轰炸日军运输队,断其补给,使日军自行崩溃。


  对蒙巴顿的决策,日本战史专家称它“正中日军要害。”


  目标:科希马和英帕尔


  日军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面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如果日军占领科希马,英帕尔将被完全孤立。


  在进攻开始阶段,日军柳田元三中将的第33师团分出两个联队,向英帕尔以南海拔约8000英尺的钦山和提丁姆镇开进。3月9日,日军进攻开始,由于受到印度国民军第1游击师的骚扰。日军当面的英印第17师到3月15日才开始撤退,此时日军已挡住他们的退路。英印第37旅和第49旅虽然最终帮助英印第17师撤到英帕尔,但也付出了1200人伤亡的代价。


  由于柳田元三没能全歼英印第17师,被撤消指挥权,改由田中信男少将接替。田中信男命令第33师团一个联队、两个战车大队和一些支援火炮,从塔姆发起穿插攻势。


  3月28日,日军将英印第20师赶到距英帕尔西南仅10英里处,封锁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日军第15师团则轻装前进,快速夺取了英帕尔东北的乌克鲁,并于4月8日占领英帕尔至科希马间的秘宣,切断了英帕尔-迪马普尔公路。为了进一步拿下英帕尔,牟田口廉也从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

 

  有惊无险守住英帕尔


  面对日军两个师团形成的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的只有杰弗里·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印第4军(下辖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且都不满员)。斯库纳斯向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求援。为了及时增援,斯利姆和蒙巴顿向美国求助,美方将用于“驼峰航线”的45架C-47运输机借给英印军。当这些运输机满载着英印第15军的第5师赶到英帕尔时,日军距离机场仅有9英里。


  英帕尔防区是一个直径为20-30英里的碗状地带,四周是布满山林的高地。4月9日,防守北端的英印第5师受到第一波攻击。此后几天,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连续猛攻。11日,英印军被迫退守坦努帕尔。五天后,日军打通了谢纳姆隘口。


  5月8日,日军多次试图占领更多的帕莱尔公路入口处制高点,但都被英印第20师挡住。不过,英印军的坦努帕尔防线也已经漏洞百出。12日,英国空军对日军阵地进行猛烈袭击,英印军组织敢死队,收复大部分阵地,战线再次稳定下来。


  从5月底开始,当地进入雨季,地面泥泞。日军补给困难,只能抢夺稻谷、挖掘野菜和捕猎野兽充饥。


  惨烈血战争夺科希马


  当英印军在英帕尔苦战之际,科希马的守军也在“鬼门关”上走了个来回。3月15日,主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乘木筏渡过钦敦江,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


  科希马守军只是500来人。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从英印第5、7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令其直辖的第3特种突击旅作好空运准备。在这些部队到达前,战斗已经打响。


  科希马之战首先由该城东面约30英里的阿萨姆武装警察打响。他们打得非常勇敢,为守军赢得了缓冲时间。当日军官兵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俯瞰科希马城时,英印第5师的第161旅已空降至前线。


  为应对日军的穿插攻势,4月4日,斯利姆召来蒙塔古·斯多普福德少将接管科希马的指挥权。在第161旅的一个先锋营和一连拉吉普特兵入城后,日军就包围了科希马,并切断科希马-英帕尔公路。至此,科希马守军只有3500人。


  随着战事推进,科希马守军逐渐被挤压到不足1平方英里的狭小区域——“避暑山”。这里以前是地区助理专员的花园和网球场,如今两军在此展开混战。4月8日,英印军又向科希马空投了两营伞兵,但不少士兵落在日军阵地上成了俘虏。日军截断了水源,守军只能靠运输机投下的装满水的车轮内胎过活。10日,英印第2、7师在迪马普尔完成集结,然后向科希马靠拢。15日,英印第2师的一个旅在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发动强大攻势。18日,英印军一个旁遮普营与科希马守军会合,送去食品、饮水和药品。20日,英印第2师主力皇家波克郡步兵团终于打到“避暑山”顶峰。佐藤抗命,撤离科希马


  科希马守住了,但日军第31师团仍赖在城外长达3英里的杰萨密山上不走。


  5月3日,斯多普福德少将指挥英印第2师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直到当日黄昏,死伤累累的英印军才占领了杰萨密山脊的一部分。7日,斯多普福德把英印第7师的第33旅也投入战斗。10日,第33旅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占领大部分日军阵地。


  日军指挥官佐藤幸德见拿下科希马无望,补给线又被英国空军和特种部队卡住,再加上雨季到来,丛林泥泞难行,于是向第15军司令官请求撤退。接到电报后,牟田口廉也电告佐藤必须固守科希马战线。


  然而,佐藤把牟田口廉也的训令置之不理。6月25日,佐藤率第31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向乌克鲁撤退。第31师团的撤离行动,使第15师团陷入被英印军南北合围的危险境地。牟田口廉也得知消息后,急派参谋长久野村赶去制止,但佐藤称“极度缺乏补给,无力执行命令”,依然后撤。


  “乌”号计划走向崩溃


  就在佐藤从科希马撤离之际,牟田口廉也决心孤注一掷,将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力集结在帕莱尔,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


  6月10日,日军开始行动,这时雨季已经开始,丛林变为泥潭。日军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正面遭遇,随即展开惨烈拉锯战。筋疲力尽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打到英帕尔城郊,但迎接他们的是用坦克、机枪、迫击炮和铁丝网构筑的坚强防线。第33师团长田中信男很清楚,自己的队伍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挺进英帕尔,于是他将部队收拢,等待牟田口廉也的决断。


  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日本南方派遣军司令部下达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全线撤退的命令,蒙巴顿立即指示英印第14集团军开始全线追击。8月20日,狼狈撤退的日军强渡钦敦江,各渡河点都遭到炮火和飞机的轰炸。9月初,钦敦江西岸不再有日军的一兵一卒。


  战事评价


  西方和日本军史学家都将英帕尔-科希马之战视为日本损失最惨重的陆战战役。日本第15军以10万之众发起进攻,结果寸土未得,而且丢掉5.3万条人命和所有坦克火炮。作为日本驻缅骨干武装力量,第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马鸣)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二战英“熊”为波兰立战功 喜爱雪茄会敬军礼
  • 现场目击者谈毛岸英牺牲真相 驳斥"炒鸡蛋"情
  • 拿破仑试图借禁运等手段困死英国 然而事与愿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