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企业,守住你的良知底线

时间:2012-04-26 10:11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问题胶囊”事件尚未落幕,假鳕鱼又“粉墨登场”。明天,又会是哪一种食品或药品,被列入“慎食”的黑名单?只是,即便我们可以不吃螺旋藻、不吃燕窝,但我们可以不吃油、不吃肉、不喝奶、不吃药吗?


  面对消费者之问,作为食品药品生产者的企业首先必须回答,因为生产有益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是企业首要之责。


  吊诡的是,面对媒体曝光,涉事企业的态度颇耐人寻味。装聋作哑者有之,断然否认者有之,百般遮掩、抵赖者有之,上下“求索”公关者有之,甚至有企业自称“受害者”……他们信誓旦旦,极力向公众表白“寡人无疾”。果真如此吗?非也。以当下情状观之,他们不但有“疾”,且“疾”已经不止是在“腠理”“肌肤”,或许已经深入“肠胃”,再不医治恐怕会“益深”至“骨髓”,无奈何也。


  这些企业的“疾”不仅在于制造了害人的产品,更在于失去了良知底线。他们利欲熏心,将良知当成了金钱交易的筹码,将社会责任“弃之如敝履”。而没有担当的企业,不负责任的企业家,是与我们谋求建立的“诚信为本”的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的。若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惩治,更大范围的责任缺失会不断涌现,更强力度地冲击全社会的道德底线。


  遗憾的是,个别热衷当“蔡桓公”的企业不仅拒绝承认问题所在,还埋怨公众不够宽容,媒体不够公正,没有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呜呼!是何言,是何言!以笔者之见,公众已经宽容到“无地自容”了,媒体为了履行“搞好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的职责,维护公正,屡屡冲锋在最前线。个别企业嫌这嫌那,就是不嫌自己良知缺失。他们凭什么让人们相信,在宽松的环境里他们就能“管”好自己?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良知是我们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是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依据。同样,良知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判断其存在价值的依据。企业应当诚心接受社会监督,恪守良知,坚守责任,如此方能为社会造福,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倘若贩卖良知,丧失底线,只求眼前利益,则无异于玩火自焚。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信用交通系列评论①|让信用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硬实力
  • 【央视快评】让尊老敬老助老传统发扬光大
  • 评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 新华网评:在时间的坐标里感受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
  • 【央视快评】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
  • 【脱贫攻坚地方行系列网评二十六】把嘱托落在实处,靠的是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