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在妇联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吐槽”,当下各种卡太多,应当拓展身份证的使用范围,把身份证变成“一卡通”,涵盖就医、教育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3月8日《新快报》)
在“人在证途”时代,我们身上携带的证件实在太多了,而身份证如果变成“一卡通”,不仅能够节省许多资源,而且还能够方便老百姓办事,可谓是一举两得,值得期待。
身份证变成“一卡通”,就是赋予身份证更多的附加功能,除了身份识别之外,还能够涵盖就医、教育等各类公共服务领域,不用来回申请、倒腾各式的卡片,就可以通过一张身份证办很多事情。而且,现在的二代身份证,具有防伪性能高、存储信息多等优势,具备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的潜质。从技术方面来说,身份证变成“一卡通”并没有多少障碍。
据了解,在北京,涉及人口管理的有30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智能卡。人社部门发社保卡、卫生部门发医保卡、教育部门发学籍卡、民政部门发老年优惠卡、市政部门发购电卡、园林部门发公园卡……试想一下,这些卡的信息如果都能以身份证作为唯一载体,将会减少多少麻烦?北京如此,其他地方也差不多。需要反思的是,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智能卡,这样的做法究竟有无必要,难道就不能改一改吗?
身份证为何无法变成“一卡通”?一方面是理念的问题,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在便民服务上的理念还不够新,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恐怕是部门利益所致,不想在升级上多费工夫。比如,要读取身份识别信息一定要有读卡器具,公安部授权厂家生产的身份证读卡器,市场售价是1300多元,由于金额昂贵,器具采购经费往往不能得到财政部门支持。如果能够在制度上进行改变,破除部门利益的藩篱,小小读卡器,显然不能成为身份证变“一卡通”的障碍。
当然,身份证变成“一卡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解决身份证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公民有多张身份证、身份证号码重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骤然推行“一卡通”,反而会给公民带来更大的麻烦。其次需要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旦身份证丢失,要避免发生信息泄露。但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可以在改革中逐一完善。总之“一卡通”式的身份证既然便民,那就别让人们等得太久。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