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大妈”的人也会成为大妈

时间:2015-04-07 15:33来源:晶报 作者: 汤嘉琛 点击: 载入中...
  很多年轻人刚吃完“大妈”辛苦做的饭,放下筷子就跑到网上对她们口诛笔伐。
  
  近两年有一种舆论趋势:大多数与中老年女性——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大妈”——相关的新闻,基本都是负面甚至带有几分恶意的。最新例证是清明小长假期间的一则热闻《不懂团购吃了大亏,上海大妈群撕保安大闹动物园》。单看这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就可以管窥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大妈”群体的态度。
  
  在媒体报道中,“大妈”群体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她们品味低俗却不自知,经常占领城市内的各种广场,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等音乐翩翩起舞;她们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出手阔绰,有时在国外高档商场以买打折鸡蛋的速度抢LV,有时在国内超市以买LV的热情排队买打折鸡蛋;她们无所事事而且喜欢给社会添乱,每天出没于早晚高峰期的公交地铁,在那里择菜、抢座、与人大声争吵……
  
  不过,那些媒体报道塑造的声名狼藉的“大妈”,并不是从外太空来到地球的特殊物种,而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百姓。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是广场舞爱好者,我们的邻居很可能也曾挤高峰期的公交地铁去买菜,但他们显然没有令人生厌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换句话说,“大妈”群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了。
  
  谁在妖魔化“大妈”群体?“罪魁祸首”当然是某些媒体。在这个“标题党”横行的时代,有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几乎是“不择手段”。媒体深谙话题炒作之道,于是频繁用“贴标签”的方式强化中老年女性素质低、行事粗鄙、“人傻钱多”的印象。尤其一些网站上几乎每天都有关于“大妈”的各种奇闻,但点开之后就会发现,有时连刚40出头的女性新闻当事人也被贴上了“大妈”标签。
  
  另一个妖魔化“大妈”群体的主力,是一些活跃于网络的年轻人。年轻人与父母那一辈人之间原本就存在不少代沟,这两个群体的知识结构、消费习惯、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当年轻人与“大妈”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冲突时,年轻人的反应可能不是换位思考,而是以调侃、嘲讽的姿态对她们进行“污名化”处理。很多年轻人刚吃完“大妈”辛苦做的饭,放下筷子就跑到网上对她们口诛笔伐。
  
  一些媒体和年轻人热衷于黑“大妈”群体,但“大妈”在当前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她们大多已经退休,没有什么社会资源也不懂得使用网络,就连被舆论“围殴”时有满腹委屈也无法辩解和回击。在这种失衡的话语格局中,“大妈”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几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舆论妖魔化。
  
  对“大妈”群体的妖魔化,不能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反而会给社会积蓄负能量。可实际上,“大妈”们热衷于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热衷于每一笔开销都精打细算,热衷于挤高峰期的公交地铁去买菜,每一项都对应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且她们那些被舆论诟病的“陋习”,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给年轻人省心。
  
  “大妈”并不是洪水猛兽,她们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当我们年华老去时都将面临她们今日所面临的问题。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互相理解,而不是用带有恶意的言语嘲讽、侮辱其他群体。在老龄化社会,这更是底线要求。无论是媒体还是年轻人,或许都不应该再妖魔化“大妈”群体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郭夏:开放创新“金砖+” 命运与共亚非拉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地评线】守护“第五空间”,增进民生福祉
  • 从“闲人免进”到“城市客厅” 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破解
  • 【地评线】中国外贸为何“韧性”十足“逆势”而上
  • 以“四力”夯实乡村振兴成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