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网络暴力” 让每次发帖都为网络空间增添一抹绿色

时间:2015-05-13 16:04来源:中国网信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从5月3日开始,成都女司机卢某因“并道被打”事件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从被同情到被骂,仅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此后,部分网民发起“人肉搜索”,将卢某个人信息一一挖出,从身份证、驾驶记录到开房记录,隐私信息被无情地曝光在网络上。“并道被打”事件,“人肉搜索”成为重要推手,事情发展至此,“被打”、“行车陋习”已不再是最重要关键词,女司机个人隐私则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另一则网络热点事件如出一辄——“安徽安庆女孩房兆玲4年穷游227个城市”,女大学生穷游的新闻,引发网民大讨论,一些网民主观臆想女大学生如何“零消费”旅行,发布不负责任的、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侮辱性言论,给女大学生及其家人带来了困扰和伤害。

  类似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在网络进入中国的二十一年中,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参与网络讨论,也逐渐成为网民的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社会行为。但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时不时会上演一些“暴力”事件,“网络暴力”如一把“无影剑”,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与现实暴力相比,恶劣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为何会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为何“网络暴力”事件有着愈演愈烈的态势?

  首先是网络发布消息的“匿名制”。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者可以隐瞒或编造身份,而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虚假身份面前都失去了约束力。对于自律性不强的网民来说,网络成为发泄个人言论的“自由之地”。

  “网络暴力”发展愈甚的另一原因,是互联网舆论环境的有待提升。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位网民的努力。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如何在虚拟的网络中,做一位合格的网民,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应该成为每位网民思考的问题。

  治理网络乱象、抵制“网络暴力”、克服网络戾气,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另一方面需要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合力。

  对于少数网民在网络上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现象,国家出台了相关措施。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后台实名”,减少了部分网民因“匿名”而发布虚假、伤害性、侮辱性信息的可能性,强化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净化了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全社会都在为推动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而努力,如何成为一名“好网民”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4年12月31日,《安徽日报》发表署名安轩平的文章《争做“新常态”下的“好网民”》,文章提出:好网民应该有民族情怀、有责任担当、有社会良知、有守法观念。2015年5月4日,全国优秀青年代表向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 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的倡议,提出“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青年不能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要做勇于担当的生力军。我们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传播美好,弘扬新风尚;明辨是非,释放正能量。”

  其实不仅是青年网民,所有网民,都应具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的基本素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更要知法守法,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发表伤害性、侮辱性的言论和信息。共同抵制网络暴力,让每次发帖都为网络空间增添一抹绿色,是义务、更是责任。(作者 杨倩)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专家谈】依法治网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 【专家谈】大步迈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贡献中国智慧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为网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南方时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成立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