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如果为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加上一个备注,那么“迅速”一定是关键词之一。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数据,中国2015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比2014年增长26.02%,产业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35.97%,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0.64%增长至0.8%.这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的欣欣向荣。
近期,新华社记者走访了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城市,深入了解了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留下的经验,作为中国最富庶、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些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意见》出台后的两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产业在探索中前行,产业结构逐步改良,创业热情水涨船高,但体育系统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较为普遍。
第一,依然缺少有效的盈利模式。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采访对象均反映目前在体育产业领域赚钱不容易,而一些体育中心则是在亏了几年后刚刚开始有一些盈余。虽然市场热度很高,但体育企业都还在寻找可以真正实现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第二,各项目、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不到位。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说:“现在的项目协会不少是‘僵尸协会',对整个项目来讲如何服务人群、普及文化、推动参与,这些都没有人研究,我们要按照新的要求把社会主体培育好,首先变成项目爱好者的联合体,爱好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在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项目协会起到的是连接和润滑的作用,而在目前中国体育各个协会中真正实体化的并不多,协会作用的缺失也成了一系列体育产业问题的缘由。
第三,税费政策落地困难。无论是《意见》还是陆续出台的配套文件,基本上都存在“减免税费”的要求,不过长三角地区大型体育场馆用水、用电、供暖费用等问题一般都没有解决。以上海一家体育中心为例,该体育馆每年运营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种税费,“电费一年500万,费用还是按照商业用电标准执行的,气、热同样是商业标准,整体算下来每年成本超过1000万。”该体育中心经理说。记者走访过10余家体育馆,各类税费基本上都是按照商业标准收取。
第四,部分法律法规存在滞后现象,有些问题处理起来“无法可依”.杭州市体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陆穗表示:“开始重视体育产业之后,突然发现体育界法律法规是最少的,想要有法可依,但是找不到法,这就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重要特征,法律法规建设非常重要,现在明显滞后。”江苏一位体育产业基层管理者表示:“都说要打破政策壁垒,但我们现在连什么是政策壁垒都不知道。”
第五,体育产业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常年从事赛事运营、体育产品开发和青少年培训的学体科技CEO王振宇说:“大批投机的人进入体育市场,本身不是优质公司却估值过高,这些不专业的从业者会影响参与者和广告主。”王振宇认为,应该鼓励培养踏实做工作的企业,产生中国自己的百年体育产业企业。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体育产业从业者们遇到问题的一部分,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良好健康的发展,而这个基础,远远不是体育管理部门一家就能够打好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