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推进,才让国有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轨道、迈上了新的台阶,而经营状况的好转、效益的提升,也让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财政部1月23日公布的2017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7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8985.9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中央企业17757.2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国有企业11228.7亿元,同比增长37.6%。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为522014.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中央企业308178.6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国有企业213836.3亿元,同比增长15.2%。在收入和利润都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9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比较大的好转,毫无疑问,与整个经济环境发生积极变化、经济企稳向好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更要看到,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正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效益提升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曾几何时,有些人不断唱衰国有企业,否定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要求全面推行私有化。虽然在中央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地位、肯定了国有企业的作用后,这些声音少了、调门低了,但是,对国有企业说三道四、夸大国有企业问题的声音仍不时会冒出来。
我们并不否认,国有企业自身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否定国有经济对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不能否定国有企业对推动经济改革的作用。从总体上讲,成绩是远大于问题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认识到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推动深化改革,在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以后,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企,都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了公司制改革,多家企业进行了集团层面的重组和改革。50家中央和地方企业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扩大了央企经营者市场化选聘范围,改革了薪酬分配办法。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也让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国企经营状况的好转、效益的提升,与国企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让国企具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强的竞争能力,在外部环境的改善方面也迈出了很大步伐,给了国企许多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国企经营状况的好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去产能,就让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一度因价格问题导致全行业严重亏损的局面也得到有效改善。而这些行业,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行业。
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推进,才让国有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轨道、迈上了新的台阶,而经营状况的好转、效益的提升,也让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毫无疑问,这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不仅进一步肯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求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此,国有企业要积极推进与民营资本的合作,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今后国有企业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但作用会进一步加大,其与民营企业的协动效应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更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对新时代国企改革的共同期待。(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