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新时代故事丨从“半岭无家”到“半岭有家”

时间:2018-05-18 16:5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稻田蛙声,竹林人家,衔泥燕子绕梁。梁下的女人走上吊脚楼,拨通丈夫的电话报喜:“母蛙产卵了……”
 
  让春燕衔泥争归,47岁的农家妇女陈运娇花了三年时间;让半岭从无家到有家,这个心愿在她心里已经12年。
 
  4月13日,陈运娇在劳动间隙休息。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半岭是她丈夫的老家——江西瑞金市拔英乡邱坑村半岭村小组。父母去世、老屋坍塌,在深圳教书的丈夫因此黯然神伤,把微信名改成“半岭无家”。
 
  “回乡下去,变无家为有家。”被“无家”两个字刺痛的陈运娇暗下决心。2016年儿女考上大学后,在城里陪读的她背上背包,打道回“村”。
 
  “那几年半岭多是往村外走的人,只有我在往回走。回去,就是为了重整有家。”
 
  4月13日,陈运娇挑着瓦片回家修补房屋。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那时,回村的路并不好走。从市区坐1个多小时车到乡里,再走15公里路到村部,从村部到半岭还有3公里泥泞狭窄的山路。
 
  那时,院里的杂草能直接烧饭,门窗都朽了,屋顶的瓦也没了,抬头能看见天上的云。
 
  4月13日,陈运娇正在修补房屋墙面。
 
  那时,山路只通到家对面的山脚,中间还隔着田。瘦小的陈运娇肩挑手拎,一趟趟走过田埂,把砖瓦运到屋前,和泥补墙,修好老屋,有了安身之所。
 
  “房子修好了,没有产业住不长久。我这个年纪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也不老,还是可以干成点什么。”一如多数普通的村妇,陈运娇一张口就难为情,然而她脸上显露出的,恰是少有舞台的山里女人追逐梦想的羞赧:“养石蛙是我从小的梦想。”
 
  4月13日,陈运娇正在田间劳作。
 
  养石蛙要挖塘。山路太窄,挖掘机开不进来,铁了心要干的陈运娇就用锄头挖;石蛙不能喂饲料,要种不打药的蔬菜……这些她都能咬牙应付。最难的是运料没有车不方便,她又决心学开车。年近5旬的农村妇女考驾照,这在驾校都成了新闻。
 
  山里有些路段窄,会车、倒车困难,陈运娇车技不够精湛,下山前总要先问问村里哪家有车要上下山,以便错开山间会车。
 
  一年过去,占地两亩的蛙场建好了。多次拜师学艺的她常半夜去看蛙,100多对种蛙、1000多只蛙苗在池里对唱。星天外,雨山前,听取蛙声一片。“再有两年就能产出,一斤能卖一百多元。”
 
  4月13日,陈运娇正在养殖场给石蛙喂食。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山间雨后,老屋前的油菜花引来了蜜蜂。陈运娇新开的网店里红菇、笋干、蜂蜜供不应求。她计划着给山货注册一个商标,就用“山乡竹海”四个字。
 
  起初反对她一个人回到半岭的丈夫心疼她,周末一有时间就从深圳回来帮忙,“这么多的活,你一个女人哪做得了!”这个笑起来习惯抿嘴的女人比谁都清楚,丈夫比任何人都盼望半岭有家。
 
  4月13日,陈运娇走在回家的路上。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陈运娇铺设了逐梦大道。去年9月从乡里到半岭的18公里山路贯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她返乡创业。半岭一天比一天热闹了。
 
  半年前,半岭通了网路。那个周末,丈夫回家连上WIFI,把微信名从“半岭无家”改成了“半岭有家”。陈运娇笑了。
 
  4月13日,这是航拍的半岭村。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不论走多远,他们都要回家。”一如梁上春燕,这个不再年轻的农村妇女用勤劳的双手和一股子韧劲、信心,终于变“无家”为“有家”。她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丈夫和孩子们的乡愁,有安放之所。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中组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19740万元
  • 中国为什么能从“文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 故事有说头行动有劲头(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故事有说头行动有劲头(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总书记关切开放事|开放,让迢迢边关拥有稳稳幸福——来自内
  • 战旗背后的故事丨光荣的称号永不褪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