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驻守在极北之地的空军漠河雷达站,在1987年肆虐大兴安岭的“5•6大火”中一边勇斗火魔,一边保障空情,创下了“天线在烈火中旋转”的壮举。
作为中国地图最北端的“金鸡之冠”,漠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7.3℃,而驻守在这极北之地的空军漠河雷达站,却在1987年肆虐大兴安岭的“5•6大火”中一边勇斗火魔,一边保障空情,创下了“天线在烈火中旋转”的壮举。如今,脱胎于烈火中的“七棵松”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官兵,谱写了一曲曲冰与火的壮歌。
“最北最寒最坚定,最偏最远最放心”
走进白桦林环抱的空军漠河雷达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体上“北极第一站”五个金色大字。作为祖国北方空防的第一道屏障,这里也被称作祖国的“北天门”。
作为空军纬度最高的部队,官兵们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超乎想象,这里年平均气温不足-5℃,每年无霜期仅有两个多月,遇到大雪封山,几乎与外隔绝。极寒天气也给雷达设备的正常运转带来困难,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靠官兵推动天线转动才能保障空情。
寒冷,是“神州北极”给每名边防将士的试炼。
官兵冒雪执勤漠河雷达站供图
在漠河雷达站,“雷达守护神”的故事深入人心,他就是入伍长达25年的一级军士长李佐鹏。据他回忆,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雷达天线出现故障,他顾不得多想,披上件外套就跑去抢修,由于只能徒手操作,第二天他的手上就生了冻疮。
“最北最寒最坚定,最偏最远最放心!”像李佐鹏这样的故事,在漠河雷达站比比皆是。常年不愈的冻疮,见证着边防战士们的铮铮誓言。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漠河雷达站作为我国北部空防预警的第一道屏障,守护着祖国最北端的领空。“身后就是祖国!”对雷达兵们来说,每天的值班都是实打实的战斗,轰鸣的雷达方仓就是他们的战场。
在每次值班时,雷达兵们都要精神高度集中,时刻紧盯屏幕上不定时出现的小点。这一个个闪烁的小点,有的是情况,有的不是情况,还有的被官兵们称为“不是情况的情况”,要分辨这些,需要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操经验结合才能做到。
漠河雷达站官兵参加升旗仪式赵磊摄
现任雷达操纵班副班长赵宇飞,在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第25天时,就遭遇了一次极不寻常的情况。对雷达兵来说,早一秒上报空情就能够为正确处置多争取一秒的时间。赵宇飞瞬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紧张地直冒汗。好在他立刻冷静下来,仔细研判,准确地处置了此次空情。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像赵宇飞这样的情况是雷达兵的常态。雷达站每年处理各种空情数万起,是真正意义上的“万无一失”,目前为止,漠河雷达站取得了连续43年情报合格率100%的好成绩。“我们从未有过失误。”谈起这个成绩,连队指导员程龙脸上洋溢着自豪。
“扎根北陲,建功立业”
在漠河雷达站营区后面的山坡上,有着一片“英雄林”,曾经受过“5•6大火”洗礼的七棵百年古松就矗立其中,“七棵松”精神由此得名。连队上有个传统:凡是受到师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官兵,都可以认领一棵樟子松,挂上自己的姓名牌,以此证明自己的成绩和荣誉,今年获此殊荣的是四级军士长郭平。
郭平(中)入林仪式现场赵磊摄
作为官兵口中的“兵教头”,郭平入伍15年来,钻研装备,优化战法,攻克难题,研究“四步训练法”并在连队推广。“入伍时,我也是在这片‘英雄林’中,许下了自己的心愿。今天,在组织的培养、战友们的支持下,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郭平说。
“我走了,请让我的树继续替我守边关吧。”2015年11月,四级军士长韦春松退伍离开部队前,走进连队“英雄林”,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松树面前站了许久,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一吹,热泪瞬间凝结,挂在脸颊上像珍珠一样,映着阳光闪闪发亮。
奉献松上书“扎根北陲,建功立业”漠河雷达站供图
“扎根北陲,建功立业”。2013年,七棵松中的奉献松因当年过火严重已经干枯,为了让后人铭记这个“老战友”烈火摧不垮,风雪折不断的精神,5名将要退役的老兵冒着刺骨的寒风,在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每天都忙个不停,雕刻、剖光、刷油,终于在退伍前让古松化身成激励官兵们奋力前行的精神丰碑。(赵磊)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