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从“油腻中年”到“焦虑青年”,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成为舆情焦点。
有人在微信上互掐、有人在生活中佛系——伴随着“90后已经开始去治脱发了”、“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掉了”等话题传播,初老现象似乎在青年群体中成为一种慢性病。焦虑、失落、孤独、低欲望,这些负性情绪成为现代青年的压力标配。
青年焦虑当然不是个蹭流量的伪命题。房价面前、婚恋当下、职场之间,哪有多少人能永远无忧无虑、顺风顺水?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发现86.3%的中国大学生存在焦虑的状况。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4岁~35岁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青年有过压力自我复制的情况。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初入江湖的年轻人,有时竟也有种“豪情还剩一襟晚照”的仓皇感。
不过,千万种焦虑,有千万种模样。年轻人胜在“来日方长”的芳华青春,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万丈豪情。认清焦虑的真相,也许会更容易迈越这座无形的大山。一则,有些焦虑是客观存在,但不独独是中国青年的烦恼。英国格林威治大学Oliver教授主持了一个“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调研,访问了 1100 名年轻人,“86% 的年轻人都承认他们在自己的情感、工作和经济状况方面压力爆表”。从学校到社会、从家庭到职场,襁褓没了、温室拆了,压力呼啸而至,“四分之一人生危机”袭来,古今中外的年轻人,其实都是概莫如此。
二则,正态的压力是人生的动力,有目标、有愿景、有蓝图,自会匹配出相应等级的压力。马化腾在知乎上 “深夜发问”、乃至潘石屹断言“80%企业家很焦虑、剩下20%没思考”,凡此种种,大概都能见证创富路上与能力对等的焦虑值。一路下滑、顺流而下是不需要焦虑的,逆水行舟、中流击楫怎可能不要伤脑筋?孩子考不出好成绩会焦虑,父母买不到好房子会焦虑,老人保健不了好身子会焦虑,那么年轻人,凭什么对生活不能有些焦虑情绪?说白了,合理的焦虑是一种责任、是人生的绩效倒逼。
不过,焦虑过度、乃至抑郁,这就需要“减压”了。有时候,独照隅隙、鲜观衢路的眼界,会放大或误判具体的焦虑压力。就像电影《无问西东》发问的,“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来自“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高三考生魏祥用爱与奋斗给出了乐观而肯定的答案。当年,清华大学的那封《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回信,温暖了所有在苦寒中踯躅往前的青年学子。
流年似水,苦短人生。缓释焦虑的路径千千万,但最好的处方,大概还是奋斗与拼搏。有人说,“多少鸡汤文都比不上一张钞票给的安全感。少一点矫情,多一点努力。你想过的那种生活,得自己去挣。”这话虽然俗气,却鼓舞人心。焦虑不是调整心态就能一劳永逸的,绝地反击的桥段、人生逆袭的故事,不能等着上帝来给谁翻牌子。会坐以论道,更要会起而行之。
无奋斗,不青春。以建功立业之心,扬起爱国奋斗之情,青春即便荆棘满地,人生依然处处风景。(邓海建)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