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到根上最关键(话说新农村)

时间:2019-05-31 12:1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只要运用精准之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的日子就不会再远了
 
  当前,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劲往哪使、怎么攻坚?不管是宁波的对口帮扶,还是印江的脱贫组合拳,都给出一个共同的启示:瞄准靶心,精准发力,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的确,只有化帮扶外力为脱贫内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才能保障真脱贫、稳脱贫。
 
  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过去6年时间,全国累计减贫8239万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基础差、能力弱,靠自身难摆脱贫困,必须采取超常之策、下非常之功。但帮扶再多,如果没有内在动力,贫困户只是“等着别人送小康”,可持续脱贫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是不是资金投到了贫困县、贫困村,就等于“精准扶贫”?恐怕并非这样。现实中,扶贫项目“脱靶”“跑偏”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项目“不服水土”,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出现“南橘北枳”的错位;有的不合群众“胃口”,干部费了力,百姓不领情,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有的项目华而不实,热衷扶大户、树典型,出现贫困户“看得着够不着”的落差。扶贫举措流于简单化,让好政策大打折扣,必须给予当头棒喝!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深度贫困农村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不能指望“一张方子”包治百病。常言道,脉号准了,才能找准病症,对症下药。摸准贫困原因亦是如此,只有从“瞄准区域”转向“瞄准个体”,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才能顺利找到那把“开锁的钥匙”。钥匙找到了,还得有正确的解锁方法。
 
  措施要更有准度。一个地方产业怎么扶,易地扶贫怎么搬,既要分析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还要论证项目优势、市场需求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扶贫项目“服水土”。比如“浙系长毛兔”落户普安,没有适宜的山地条件,恐怕难以成功;印江发展特色茶叶,没有良好的生态,同样难有优势。只有项目选准了、选好了,才能真正激发出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培育出“造血功能”。
 
  帮扶要更有温度。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要做好一家一户的思想工作,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既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又要注重贫困户长期发展能力,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打消他们的增收顾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只有工作做到心坎上,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了,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
 
  工作要更有力度。脱贫攻坚吹糠见米,容不得半点虚功,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是做不出来的。一定程度看,扶贫是否“精准”,关键看领导干部是否认识到位、作风扎实、方法得当。要从工作上对标,看政策的针对性足不足,群众的获得感强不强;要从作风上聚焦,是否急躁冒进、形式主义。项目好不好,最终看实效,要掀开“面子”看“里子”,多算算细账,沉下去多听听农民的感受。
 
  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只要坚持精准施策,拿出“钉钉子”精神,多下“绣花”功夫,何愁扶贫扶不到点子上?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变“健身冲动”为健身行动,哪些努力最关键
  • 着力强化制度性供给(话说新农村)
  • 国家防总:全国处于防汛最关键时期
  • 嫦娥三号即将落月 专家谈“嫦娥”最关键的720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