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雄鹰”王兴坤:我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赴汤蹈火

时间:2019-07-30 19:1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青年网 点击: 载入中...

王兴坤:我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赴汤蹈火。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王兴坤在机舱做起飞准备。受访者供图
 
  “我驾驶飞机已经快20年了。”爽朗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在电话那端等待采访的东北汉子刚和自己的战友结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驻防任务。“随着天气温度不断升高,火患风险越来越大,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要做好随时奔赴火场的准备。”
 
  王兴坤是中国第一代森林消防航空兵,现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副队长,自投身航空事业以来,安全飞行2657小时。记者给王兴坤打通电话时,他正在队里待命。
 
  1987年,“五六大火”侵袭了我国大兴安岭,即使投入灭火人员共约3万多人,大火依旧持续燃烧了21天,过火森林面积达5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人民币。
 
  因为这场火灾,国家开始为组建森林指挥部(现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做准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硬件装备,直到2009年这支队伍才正式开始组建。“当时是从各个武警部队中抽调合适的人员正式组建队伍,我是第一批入选的。”
 
  实际上,从2006年起,王兴坤和战友们就经常驾驶直升机出现在林海的上空,支援消防灭火工作。“只有在一线,才能深切感受到专业队伍组建的重要性。那时,我就深知国家的森林消防事业需要我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0年,使命将王兴坤推到了“舞台”的前列,已是一级飞行员王兴坤被任命为该支队飞行一大队大队长。
 
  “从飞机下挂武器到飞机下挂救火吊桶,从自己飞好到团队飞好。”已经驾驶直升机9年的王兴坤依旧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前的任务目标是对敌实行火力打击,而现在则是对着火点进行围堵和覆灭,无论是飞行战法还是应急处理都有巨大的变化。”
 
 
  王兴坤与应急救援直升机。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挑战不仅来自驾驶技巧,支队刚开始组建时,没有森林消防灭火方法、法规文件、训练途径等可借鉴的经验,连飞行员也仅有十几个人,只能达到基本岗位人数的标准线。“我们当时只能保证每个岗位上都有人,可是工作的质量和标准还达不到专业标准,能力素质还需要提升。” 
 
  面对诸多薄弱环节,王兴坤明白自己只能直面挑战,以战为练。“火情不等人。既然团队没有配合经验,我们就在火场一线实战训练;没有经验借鉴,我们就在火场一线实战摸索,总会找到方法。”
 
  2011年1月,支队接装开训。8月份,上级拟组织森林部队要素最全、规模最大的实兵演习。征求支队能否参演时,有人说,刚开始训练,若参演无法完成任务丢脸怎么办?
 
  “这时不练何时练,去!还要担当打火头的主攻手。平时怕丢脸,火场要丢命,大火会等准备好才燃烧吗?我国空军就是在朝鲜战场实战中学会飞行的。”王兴坤掷地有声地道出了直升机支队第一代创业人的心声。
 
  担当主攻手最有效的方式是吊桶灭火。“我先来。”悬挂硕大吊桶的直升机首次升空,飞行不到半个小时,王兴坤感觉直升机突然抖了起来。“不好,有气流!”来不及多想,他一边命令副驾驶观察机载设备工作,一边让机械师协助观察吊桶摆动情况。“摆幅5度、10度……”,巨大惯性作用下,机身明显跟着晃动。
 
  “91007,注意安全,准备抛桶。”按处置预案,抛桶保机条件完全具备。“难道首次训练就要抛掉价值50余万元装备?这预缴的‘学费’太昂贵了。飞出吊桶特情技战参数是我的责任。”王兴坤“疯”劲上来后,用双手紧握操纵杆控制机身,减少摆幅;用最大功率向上硬“拔”,对抗气流,十分钟后,直升机慢慢恢复平静,怒吼着冲出气流。王兴坤由此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吊桶训练活教材。
 
  探索没有止步。单机吊装水量有限,遇有特大火灾,吊装的水洒下后可能雾化,反助推火势,怎么办?王兴坤有着自己的想法“一架不行就两架,两架不行就四架,多机跟进洒水,用量变提升质变。”
 
  争论随之而来,质疑: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出了事怎么办?“不能因为怕出事儿就放弃,敢想敢拼,为任务破除万难,是军人的基本素质。”从一次又一次的推演到一次又一次试飞演练,王兴坤将新的战法变成了事实。
 
  2017年6月的一天,雷雨侵袭了海拔800米的呼中林场,一颗立于高处的枯骨树被雷击中,引发了一场面积达80公顷的火灾。得到消息,王兴坤和战友立即驾驶直升机向火场方向奔去。
 
  到达呼中林场后,火势严峻,王兴坤和战友所驾驶的四架飞机在距离火线50米的上方交替盘旋,机身下吊着从胡马坟调来的水,自高空中洒下,如同一张白布,从空中延伸至火苗上,及时遏制住火势蔓延,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得到了呼中林场的灭火实践检验,王兴坤所采取的“四机跟进吊桶洒水”战法新鲜出炉。“这是‘四机跟进吊桶洒水’首次实际运用,战法的成功,意味着我们面对大型森林火灾有了更多的保障,我特别开心。”
 
 
  王兴坤和战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9年来,王兴坤先后研训10多个空中灭火战法,探索了30余项高难科目。他在一次次灭火实战中,积累3000多个火场航线数据,为保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防火灭火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然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时刻潜伏在王兴坤四周的危险。将生命置之度外,在惊天胆量中一次又一次直面风险是王兴坤工作的常态。“天气可以被雷达监控检测,但森林火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无法通过技术与肉眼迅速感知,一切都要在未知和不确定中进行。”
 
  2012年6月2日,大兴安岭地区南翁河自然保护区发生森林火灾,王兴坤在执行任务时将灭火队员机降于距火线500米的侧翼草塘内,可是当他准备返航时,风向突然发生变化,5米多高的火向灭火队员飞去。他迅速下降,在原机降点着陆,组织队员迅速登机。当最后一名灭火队员登上飞机,直升机升离地面不足百米之际,火头从机降点呼啸而过。刹那间,惊出一身冷汗的王兴坤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成功避免了一起重大灭火事故的发生。
 
  “不仅火场充满危险,连灭火方法本身都风险重重。”飞机洒水时如果距离火场的高度超过50米时,水就会雾化,失去灭火作用。“火场上空低于50米的空气环境通常都无法判断,并且火场随时都可能突然爆燃,形成真空,而飞机的发动机失去空气就会骤停,坠机的风险时刻都存在。一切安全标准,只能通过实践去一点点摸索。”
 
  “没有99.99%的安全,只有100%的安全。”这是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建设发展的铁律。
 
  王兴坤所在的支队自2009年组建以来,累计完成飞行训练44289余架次,时长达13647多小时,任务航程182199公里,为我国森林消防做出了显著贡献。
 
  可王兴坤并没有被荣誉击昏,“人才匮乏,始终是我们的问题,我刚加入支队时,团队只有两个人在部队参加过灭火任务,其他同志都没有参加过。”强烈的忧患意识让王兴坤有了明确的目标,“不光要自己飞好,还要带着团队一起飞好。”他将平时积累的战法训法等心得体会,编写成20余万字的理论教材、教案,供飞行员参照学习。
 
  9年来,王兴坤培养飞行骨干5人,四种气象飞行员4人,大队人才梯次结构初步形成,具备出动4个机组遂行任务能力。“从飞行员到机长,再到飞行指挥员,身份确实转变了。但是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国家的森林消防事业,这种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样珍贵。”
 
  如今,王兴坤即将迎来自己驾驶直升机的第二十个年头,可他依旧没打算停下脚步。“只要国家需要我,只要我身体能够允许,我就还想一直飞下去。”
 
  采访最后,他的声音从话筒那边传过来,一字一句铿锵有力。“现在是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只想成为这个大体系下的小螺丝钉,发挥好螺丝钉精神。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见习记者刘逸鹏 实习生宋仕琪)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蓝天雄鹰孙生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