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家国相依 赫哲人永远跟党走

时间:2019-09-20 19:4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央视网 点击: 载入中...
 
赫哲族聚居地之一——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赫哲族村。(何川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 何川)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的平原上,有一个全世界唯一以鱼皮制衣而闻名的少数民族——赫哲族。历经千年,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如今正迈向全面小康。记者走进同江市八岔村时看到,这里的赫哲族人民已搬进独栋别墅,2018年当地人均纯收入已达两万多元。
 
 
八岔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一起举行升旗仪式。(何川 摄)
 
  在近代,赫哲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
 
  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赫哲族人在中国境内仅剩近300人。”
 
  据介绍,“九一八”事变后,赫哲族奋起抗击侵略者,很多赫哲族青年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日本侵略者为了防止赫哲族人“通苏”或参加抗日联军,把八岔村附近的赫哲族人集中关押在江边的沼泽地区,让赫哲族人民自生自灭。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疾病蔓延,三分之一的赫哲族人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尤明国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给予赫哲族极大的帮助和关怀,八岔村的人口迅速恢复,目前共有198户502人,在全国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们赫哲族人口共有5354人,人口增长了近20倍。”
 
 
赫哲族人捕鱼。(图片由八岔村委会提供)
 
  生长在红旗下的赫哲族人,不仅人口得到了恢复,其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传承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八岔村海珠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珠(何川 摄)
 
  王海珠从小生活在八岔村,母亲是八岔村第一代教师,曾参与编写了赫哲族通用词典等民族文化丛书,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海珠开办了赫哲族手工艺培训班,研发制作鱼皮画、鱼骨饰品等工艺品。赫哲族是世界上唯一使用鱼皮制衣的民族,鱼皮衣上的各种图案和符号,记载和传承着几千年前的民族文化。
 
  王海珠告诉记者:“赫哲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我母亲那一辈人用汉字和国际音标把很多民族语言、符号翻记录标注,这是我学做鱼皮衣时候的工具书。”
 
 
王海珠根据书上的“海东青图案”缝制鱼皮衣上的图案。(何川 摄)
 
  在八岔村小学的展览室里,学生和老师组成了手工兴趣小组,用鱼皮作画,用鱼骨创作,继承和发扬赫哲族的传统文化。
 
 
八岔村学生用鱼骨做的蝴蝶。(何川 摄)
 
  近年来,八岔村赫哲群众通过发展规模种植、特色养殖、文化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增收。201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40元。
 
  如今的八岔村,随处可见一幢幢白墙蓝瓦、中西合璧的新居。白色及膝的围栏间隔,让这里更具田园风情,使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昔日泥泞不堪的崎岖小巷变成笔直宽敞的水泥马路,往日靠吃救济的贫困村变成了省民族团结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赫哲族鱼皮衣(何川 摄)
 
  “如果没有新中国,我们赫哲族人就不可能出现在五十六个民族之列,说不定已经灭绝了,更谈不上现在的幸福生活。赫哲族人永远感党恩,跟党走。这不是口号,是大家的心里话。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赫哲族人一定奋发图强,不拖后腿。”尤明国说。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边疆党旗红】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 听建设者讲述黑龙江大桥
  • 【边疆党旗红】赫哲人扎根祖国边疆念念不忘是传承
  • 【边疆党旗红】边城小南河:那一抹红点亮了初心
  • 边疆党旗红|“融合党建”助力下的林西脱贫攻坚之路
  • 【边疆党旗红】边警之花杨心茹:三尺验证台书写忠诚坚守
  • 【边疆党旗红】从相加到相融 融合党建带来小庙子村大变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