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9-09-27 21:4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央视网 点击: 载入中...
 

     央视网消息:清晨四五点钟,天安门广场前已经人潮涌动,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升旗仪式。国旗飘扬,拨动着中国人最鲜明炙热的爱国情愫。一眼,足够让内心澎湃激荡。
  
  这其中有一位特殊的来客,她叫宋如芬,是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制作参与者宋树信的女儿。
  
  
  
  一张70年前的旧报纸、几张关于父亲的老照片,揭开了宋如芬珍藏的国旗记忆。按照父亲生前的描述,宋如芬向央视网记者讲述了70年前这段不寻常的故事。
  
  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要为开国典礼赶制两面超大号的五星红旗。这项光荣的任务落到了时年29岁的业务科干部宋树信身上。
  
  
  
  宋树信(二排右一)
  
  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采用手工缝制。9月30日凌晨,宋树信来到北京大栅栏瑞蚨祥采购面料,叫醒了当时值班的师傅。但此时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了,由于那时北平刚解放,物资相对匮乏,黄缎子已经没有了。
  
  宋树信心急如焚,在向值班师傅说明任务的重要性后,瑞蚨祥全店上下盘点库存,找了两个多小时后最终在一个地下库房里翻出了半匹黄缎子。10月1日凌晨,国旗在西单“新华缝纫社”缝制完工,宋树信骑自行车带着大国旗交到了开国大典筹备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人群、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
  
  
  
  宋如芬珍藏的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部分拼接)
  
  看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在人群中的宋树信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10月2日一早,他就跑到报刊亭购买了一份《人民日报》,头版中央就是国旗升起的图片。这份报纸被保留至今。
  
  开国大典后,这面国旗又在天安门前飘扬了一年多时间。到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它交拨,现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宋如芬在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看到父亲参与监制的国旗实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挑选馆藏珍品,推出“屹立东方”展,其中就有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按电钮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这里,宋如芬第一次见到父亲参与制作的国旗实物,激动落泪。虽然历经风雨,这面国旗已经有些磨损、褪色,但仍然闪耀着光辉。
  
  
  
  国旗长4.6米,宽3.38米,旗面用五幅红绸拼接而成,五星部分用黄缎制成。“黄缎子一看才一尺多宽,做大五角星的长度不够,所以必须要接一个角尖。上级接到了这个实际情况,就经过讨论,允许拼接。”宋如芬回忆,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听父亲说起参与制作国旗的事情,“他对这面国旗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
  
  2003年父亲去世后,宋如芬一直在从事传承国旗故事的公益宣讲工作,“我愿把这个光荣的历史传承下去,让我的下一代,让更多人清楚国旗的历史”。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故事有说头行动有劲头(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故事有说头行动有劲头(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总书记关切开放事|开放,让迢迢边关拥有稳稳幸福——来自内
  • 战旗背后的故事丨光荣的称号永不褪色!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老阿姨”的初心
  • 遇见习近平|金砖朋友圈的故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