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绝版老照片看哭了!当年他们太“南”了!

时间:2019-10-27 15:3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国资小新 点击: 载入中...
  中国自主创新的第一代军车有哪些传奇故事?
  
  中国“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居然是“二手”的?
  
  中国水电建设有哪些世界之最?
  
  
  
  这些新鲜有趣的问题,在“北京国际摄影2019”期间的影像北京论坛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图片集团联合主办的“东风杯·奋斗者—2019‘视觉新国企’”摄影展于已本月21日正式开幕,展出将持续至27日。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邀请了东风公司、中国海油、中国能建三家央企代表,在“影像北京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讲述了70年来国企员工与国家、企业共同经历的点滴故事。
  
  
  
  今天,小新用三家央企演讲中展示过的一张张年代感十足的老照片,为您呈现一个个鲜活的国企奋斗者的形象,一段段直击人心的感人故事。
  
  
  中国汽车工业,吹起一阵“东风”!
  
  
  今天的东风公司,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综合汽车制造厂。
  
  
  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后,毛泽东主席做出建设二汽的指示。1965年,二汽被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项目才正式开始建设。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与苏联的关系全面恶化,国际形势也非常严峻。
  
  
  出于战备考虑,二汽的选址定在了大巴山山沟里的百人小镇十堰。1969年9月28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施工建设在十堰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怀抱着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撇家舍业,千里迢迢,汇集到鄂西北荒僻沉寂的群山腹地,开启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征程。
  





 
  
  
  
  
  
  当时的十堰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物资匮乏、交通闭塞,建设条件极为艰苦。东风创业者们靠着人拉肩扛,架桥铺路,引水送电,在山沟里顶风冒雨,在芦席棚内试装汽车,进行汽车研发和生产。
  
  
  
  建设者们当年居住的芦席棚
  
  
  二汽的第一任厂长饶斌在给爱人张矛的信中这样写道。“这里点油灯,睡硬板床,吃包米饭,我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好像回到抗战初期一样,对这种简陋的生活条件有一种亲切感”。
  
  
  




 
  
  
  建设者们当年使用的缸子、水壶、马灯
  
  
  
  “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用这种方法盖起的简易房子。大庆石油会战刚刚打响时,几万人和家属就居住在“干打垒”里。从大庆到十堰,相同的干打垒,相同的精神。
  
  
  
  
  1975年,东风公司自主创新的第一代军车EQ240建成投产。这款肩负“东风军车”最初梦想的车型,首战即成主力,被称为“功臣车”、“英雄车”。
  
  
  
  
  
  1991年4月,东风公司自主车型第100万辆下线。
  
  
  
  
  
  东风公司建立50年来,累计产销汽车4500万辆,其中产销自主品牌汽车1800万辆。
  
  
  
  
  
  位于十堰的东风商用车交付中心
  
  
  
  2004年具备全天候、全地域保障能力,被军方誉为“陆军航母”的东风猛士问世。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到胜利日大阅兵,到国际维和,到国庆大阅兵,作为人民军队的“钢驹铁马”,东风猛士已成为我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构成。
  
  

  
  
  东风猛士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
  
  “南海二号”!中国人的争气史!
  
  
  曾经,我们的海洋石油开发技术手段极其落后,“画风”是这样的——
  
  
  
  发现油气
  
  
  
  渔船找寻油气
  
  
  
  浅滩摸索
  
  
  
  围海打井
  
  
  
  早期浮筒钻井装置
  
  
  1978年3月26日,党中央决策海洋石油对外合作。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挂牌。
  
  
  
  
  
  1977年,我们从挪威手中买到了二手的“南海二号”。
  
  此时,它已经在挪威北海打了11口井。
  
  
  1978年,“南海二号”正式入列中国海油,成为我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
  
  
  
  
  
  在对外合作之初,司钻、钻井队长、船长都是由外方员工担任,中方员工只能做甲板工、油漆工、钻工。
  
  
  换句话说,中方员工只能给外国人打下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存着一口“怒气”,“泡”在船上“啃”资料,在点滴中学习、积累。
  
  

  
  
  
  
  几十年来,“南海二号”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它被誉为海上钻井的“黄埔军校”,累计输出600余名核心骨干。
  
  
  
  
  
  今天,它的“画风”是这样的——
  
  
  
  “心脏”——发电机
  
  
  
  海上钻井泥浆喷薄而出。
  
  
  
  航拍图
  
  
  
  海上交通靠的是直升飞机
  
  
  在钻井平台的核心——司钻房里,如今都是中国员工!
  
  
  从过去到今天,“南海二号”见证了中国海上石油的巨大跨越!
  
  
  




  
  
  中国水电的华丽蜕变!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1970年,毛泽东同志在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报告上批示:“赞成兴建此坝”。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外,兴建葛洲坝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必要条件,是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葛洲坝集团前身——三三O工程指挥部由此命名。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破土动工,十万水电建设者汇聚长江西陵峡口。70、80年代的葛洲坝工区人山人海,前方后方都是大会战的战场。
  
  
  

  
  
  
  从开工之日起,机器轰鸣、尘土漫天的葛洲坝工地变成了闹哄哄、热腾腾的小社会,建设者的命运就紧紧地和“葛洲坝”连在了一起。
  
  

  
  
  
  在葛洲坝二期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逐步由人工转入机械化施工,小火车、门机等机械化设备运用其中,极大提升了机械化施工水平,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
  
  
  
  
  
  1981年7月11日,葛洲坝二江电站1号17万千瓦发电机组首次开机。7月30日,正式并网运行。这台完全由我国设计、制造、安装的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轴流转桨式机组,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到了三峡工程时期,为满足施工需要,我国先后引进了多臂钻,快速钻,正、反铲,卡特777,特雷克斯(包头)以及塔(顶)带机,胎带机、大型拌合楼,门塔机、缆机以及水轮机组等一大批先进设备,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大跨越。
  
  
  





 
  
  
  以三峡工程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从30万千瓦跃升到70万千瓦,走出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再以技术占领市场的新路子,中国不仅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而且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尽展风采。
  
  更令人欣喜的是,围绕三峡产业链,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已成整体崛起之势。哈电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在大型水轮机制造领域齐头并进,先后完成了三峡水轮机所用大型毛坯件的研制……三峡工程,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经过三峡工程多年的实践总结,塔带机、胎带机以及拌和系统等设备在金沙江流域的向家坝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全国产化改造和应用。同步诞生了一大批国产设备。
  
  



 
  
  有着“亚洲第一跨”之称的向家坝水电站平移式缆机
  
  
  此后的乌东德、白鹤滩工程,更是实现了从国产化到智能化的伟大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拥有水库大坝9.8万余座,是世界上拥有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200米级以上高坝最多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水电建设,拥有着一系列“世界之最”——
  
  


 
  水布垭水电站——世界上最高的面板坝
  
  
  
  龙滩水电站——世界最高的辗压混凝土大坝
  
  
  
  锦屏一级水电站——世界第一高拱坝
  
  
  
  三峡升船机——世界上提升高度最高、提升重量最大的升船机
  
  
  世界水电看中国,中国水电冠全球!
  
  
  
  
  央企的这些绝版照片,
  每一张背后都是千千万万奋斗者
  艰苦卓绝的创业故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事业在传承,
  精神永不褪!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