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金石文献数字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召开

时间:2015-08-03 17:5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谈应霞 点击: 载入中...

首届全国金石文献数字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召开
 

  大西北网讯 昨日上午,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社科联主办,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金石文献数字化研讨会暨《中国金石总录》第一期评介会在兰州召开。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高志凌副部长,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社科联、文化厅、文史馆、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领导和部分高校负责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江苏、四川、吉林和宁夏等省市区及省内专家学者80余人与会就《中国金石总录》 进行了研讨。据介绍,《中国金石总录》(以下简称《金石录》)是首次对全国地下出土和地上遗存金石文献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整理、全拓全文数字化的一项创新性基础资源整编。她开创了古籍保护数字化的先河。


  40余位专家历时四年完成


  据了解,《金石总录》由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牵头,国内数十家教学、科研和典藏单位参与,历时四年完成的一项重大学术成果。主编宿白先生,首席专家史金波、李学勤、刘庆柱、陈育宁、傅璇琮等先生,专家团队由王素、王子今、赵超、冀亚平等40余位知名专家组成,基础工作人员近百人。该项目于2011年1月立项,至2014年11月完成总体平台设计和一期数据整理,2015年6月正式出版。对于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文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艺术领域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金石文献是指镌刻于钟鼎器和石质材料上的文字。金石之学肇于东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由于金石材料的特殊属性,历史赋予其两大特点。一是真实性,金石遗存具有十分明显的即时特征,记录准确详实,对于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以及人物传记、经典著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记载相较传世文献更加可靠。二是补遗性,传世文献由于受到历代政治因素的影响和载体材料的限制,以及翻刻传抄的人为疏漏,使之多有伪讹失真现象,甚至佚亡。金石文献历代被学人高度重视,尤其至明清两代,金石之学日渐昌盛,成为贯通文史哲艺类的基础之学,发挥着证经补史的巨大作用。清末以来,随着历代碑碣和金属器物的大量出土,金石文献已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资源体系,其材料的系统性和新颖性,已逐渐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源。然而,正是因为金石文献拓本庋藏散乱,释读艰难,使今天的整理者单凭一己之力、一方之藏难以全面上手,学界更难窥其全貌。因此,《金石录》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全国典藏和学术力量,以全新的方式和全新的材料,服务于学术,服务于社会,必将对学术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收存我国上溯先秦下迄清末碑碣


  据介绍,《金石录》收存范围和分类:地域界定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为收存范围(含台湾地区),时限上溯先秦下迄清末(含部分民国时期重要碑碣)。主体按部、编、卷、类四级进行分类。一级分类设金、石、其他三部。“金部”下设二级分类前期、商周、秦汉三编。“石部”下设二级分类汉族碑碣、少数民族碑碣、宗教碑碣、摩崖、其他五编。其中三级分类“汉族碑碣”包括碑刻(含石经、记传)、墓志、题记三卷;“少数民族碑碣”包括历史民族和现代民族二卷,其中“历史民族”含匈奴、鲜卑、柔然、契丹、女真、回鹘、党项等佚亡民族;“宗教碑碣”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四卷。末级分类后按镌刻年代先后排序。


  《金石录》收存内容和方式:全面收存21世纪以前出土或遗存钟鼎文献(秦汉以前)和历代石刻文献(原则截止清末,含部分民国时期重要碑碣)。每则金石均包括完整拓片(含一则多拓面)、全文录文和叙录三部分内容,根据条件部分收存原文物影像资料。拓片以多拓择优原则筛录;全文录文按“三校三审一统”原则,严格以原拓行款格式录入。叙录包括名称(含通称、又称)、朝代、年号、材质、形制、行款、出土地(或遗存地)、出土时间以及收藏或保护单位等基本信息。


  涵盖全国各地出土和遗存金石文献总量约30万种(约40万件)


  据了解,《金石录》是收存完整、容量庞大,涵盖了全国各地出土和遗存金石文献的基础内容,总量约30万种(约40万件),录文、叙录约4亿字。材料新颖,首次公布量巨大,其中发掘文献约占60%,稀见文献约占40%。


  据介绍,《金石录》系统设计完善,检索功能强大。设置有总目录、分类目录、图文对照、全屏浏览、标点注释、书签记忆、自由缩放、图文打印、下载保存等功能。首创图文同款格式。同时分置分类检索、条目检索、全文检索和高级检索4项检索功能,迅捷准确实现检索目的。四是分类设置科学,资源相对集中,文献相互印证,可供研究者全面驾驭并充分利用。


  《金石录》整体规划共10期,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总体设计目标。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共收录石刻文献1万种12500拓,约1300万字。一期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整体工程的全面展开,为实现总体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石录》的整理出版是全国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的重大硕果,填补了古籍整理研究和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学术资源,对社会科学各学科教学、科研以及资政地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青睐,为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有史以来收录总量最多范围最广内容最全的金石文献资料总库


  《金石库》数据库收录历代金石文献总量最多、范围最广、内容最全。历史文献中有关金石方面的著述,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时期交通、通讯等信息交流条件限制,对历代金石文献遗存缺乏全面认识,传抄、转录情况较为普遍,即便是被视为清代金石学集大成的清王昶《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以及其补编清陆增祥《八琼宝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合计数量也仅有3500余种,在总量上远不能反映目前全国金石文献的遗存状况。因此,《金石录》在参考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于全国范围有组织地进行了近四年的实地调研,收录历代拓本约30万种、近40万方,基本涵盖先秦至清末(部分重要民国金石文献同时收录)约2400年历史的主要金石文献遗存,形成了我国有史以来收录总量最多、范围最广、内容最全的金石文献资料总库。


  《金石录》最新出土公布量巨大。历代金石文献著述,由于编撰者受著述时间限制,无法对后世出土或发现的金石文献进行著录。同时著述者因其他因素,多者仅录远代金石,近两朝内稀有著录。例《金石萃编》虽成书于清嘉庆10年(公元1805年),但仅录至宋、辽、金时期,即便是部分旧方志或零星专著中收录有个别明清碑碣,亦属凤毛麟角,因此总体上元代以后,明清至民国时期,历史文献著录尚属空白。《金石录》从全史入手,收存元代及以后各类金石文献遗存量巨大,约占总量80%,尤其是民国至本世纪初大量发现或考古出土的最新历代碑碣文献,绝大部分为首次结集公布,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金石录》将实现流失海外珍贵拓本文献的全面回归


  据介绍,全库以抢救、发掘和保护历代金石文献为宗旨,以全面收录历代金石文献遗存为目标,在系统整理境内文献的同时,与日本、韩国、美国、瑞典、法国、东南亚、南亚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相关典藏和教学机构展开合作,全面收录流失海外的孤拓本、古拓本,逐步实现海外中华金石文献的全面回归。


  除此之外,《金石录》首创金石文献分类体系。金石文献遗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历代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宗教以及国际交流、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极其丰富,类型错综繁絮,历史文献不一而统,多具金石两类,之下均以镌刻年代综合排序,如此使用者不仅难以分类检索引用,更无法统揽文献全局。《金石录》将全库划分部、编、卷、类四级分类,分设金、石、其他三部。“金部”下设前期、商周和秦汉三编;“石部”下设汉族碑碣、少数民族碑碣、宗教碑碣、摩崖和其他五编,其中“汉族碑碣”包括碑刻(含石经、记传)、墓志、题记,“少数民族碑碣”包括历史民族和现代民族。末级分类后按镌刻年代先后排序。详见“《中国金石总录》(全拓全文数字版)分类表”。


  《金石录》严格执行“优拓本、精录文、简叙录”三原则


  历史文献中,尤其是较大型的金石文献刻本,对碑文多采取描摹形式,其中对漫漶碑文的辅助识别部分,由于描摹者误认为斑驳无用,弃而不摹或摹而不识,则造成大量误读,为后世研究和引用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即便是当今仅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不仅取量有限,而且描摹部分只能引用影本,失去了原拓文献的真实性和数字化的检索便捷性。《金石录》在数字化过程中,为确保学术质量,严格执行“三要素”原则,即优拓本、精录文、简叙录。优拓本指多拓择优(不含孤拓),精录文指三校三审疑难文字名家会审,简叙录指辞书体撰述原碑和拓本基本情况,进而以严格的标准保证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可供引用资料的可靠性。


  另外,《金石录》将联合建造“学术服务共享平台”视为工作重点。为了服务于学术的发展,扩大学术服务范围,在整个工程稳步开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全库录文现代汉语标点、历代研究成果分类分拓汇录、当代研究成果分类分拓汇录以及全库金石文物(不含佚失文物)三维影像等升级工作,融合资源机构、使用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搭建“中国金石文献学术服务共享平台”,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240余国内外专家齐聚敦煌 探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
  • 甘肃移动成立5G产业数字化联盟
  • 甘肃将在中小学推广数字化书法教学
  • 敦煌研究院布局全球数字化“数字敦煌”走向世界
  • 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意见
  • 甘肃省历时9年完成300多部影视作品安多藏语“数字化”译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