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崆峒派"武学陷青黄不接传承危机亟待海内外合力保护

时间:2015-10-06 13:0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冯志军高莹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随着近年一些年事已高的武者相继离世,加之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崆峒派武术有些拳路正在失传。”中国崆峒武术研究会会长王镖眼下最为忧心的是,传承千余年未断的崆峒派武学因老一辈传承人分散于海内外和年轻人尚武精神的弱化,导致它陷入传承危机。
  
  崆峒武术始创于甘肃平凉市境内的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中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今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正式完成了崆峒派武学的整体架构。
  
  初秋伊始,植被苍郁的崆峒山尚未泛出“秋黄”,弥漫的隐约寒意和涌动于山涧的云雾加深了武侠小说中的神秘莫测。山腰广场上一处题有“崆峒武术,威震西陲”的石碑前与之合影留念的游客不绝,著名文学大师金庸先生10年前的该题词,为“武学圣地”的这里再添神秘奇诡的色彩。
  
  今年50岁的王镖是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的关门弟子,为了将崆峒武术发扬光大,他在2000年于崆峒山下创办了崆峒武术学校,目前已有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在此学习。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这里教学除半天时间习武外,将更多精力倾注于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师父生前长期致力于推广崆峒武学,不仅在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内地城市收过徒弟,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多国也设有崆峒派武馆。”王镖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海内外学习崆峒派武学的人群保守估计有30多万,看似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崆峒派武学完整体系的“残缺不全”。
  
  王镖解释说,崆峒派武学融合了道、佛、儒三教文化精髓,掌派人必须精练8门功夫,学全118种套路,这118套武术刚柔风格不同,一人很难适应,尤其是目前“鲜有这样的奇才”,因此这些武术拳法套路被海内外的“老师傅”分散掌握,将它们尽快整理并完整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
  
  “武术传承是要靠当面去传承,按照拳谱学习可能就是些皮毛的东西。”王镖表示,现在时常也会有海内外的崆峒派武学老传承人来崆峒山朝拜,希望在有条件的时候每年能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崆峒武术论坛,把国际国内的徒弟们聚集起来,一起切磋交流,让崆峒派武学尽可能完整地传承下去。
  
  中新社记者注意到,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至晚清时达到鼎盛,但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民众的视野。“能全部精练8门功夫,学全118种套路”的苛刻要求使得坊间流传有“崆峒派武学千余年未断,但掌派人却没有几个”的说法,这种争议至今未息。
  
  26岁的陈虎被崆峒山当地普遍认为是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不过他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自己仍在学习中”。他表示,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这种“复杂”也正是这门武学的难度所在。
  
  不过,自幼在崆峒山下习武的陈虎对于崆峒派武学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说,通过当地武校传承,专家深入研究和国际性的切磋交流等途径,崆峒派武学在二十年以后会有质的飞跃发展,这项传统文化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两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 “云健身”成中国健身爱好者抗“疫”新选择
  • 兰州大学两院士领衔团队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恢复开行16对旅客列车满足复工复产需要
  • 甘肃省政府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将共建兰州交通大学
  • 中国通过科普宣传助力疫情防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