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6年1月16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精准调控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省经济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1.6%。
(一)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79.1亿元,前四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获得国家支持215.3亿元,两次PPP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70个,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洮供水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兰州水源地工程开工建设,引洮入潭工程实现试通水,兰州中川机场二号航站楼建成投运,庆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新增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4公里、300公里。推进能源基地建设,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开工建设,全省光电、风电装机分别达到610万和1252万千瓦,灵台矿区总体规划、宁正矿区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家批复。
(二)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出台实施“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省财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40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出台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争取国家制定了支持临夏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中药材、马铃薯、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17个县、30个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38户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传统产业稳步改造升级,出台《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设立省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改造。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8%。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基本完成,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四)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动力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397项,加快推进权力、责任、资金管理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精简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实行“1+3+27”一窗受理、一项一码、一表流转、并联审批,推进“纵横”放权,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运行。价格改革深入推进,修订公布新的《甘肃省定价目录》,初步建立居民用水、用气、用电阶梯价格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体系不断完善。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五)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制订我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项目清单,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获批成为国际航空口岸,“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在白俄罗斯、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5个商务代表处。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框架协议,中白工业园甘肃聚馨麦芽生产基地开工建设。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发展质量有所提高。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完善淡季蔬菜、肉类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强涉企收费和民生领域价格执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安排5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11%,失业保险金、工伤职工伤残补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至380元,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40%。社会事业统筹推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优化布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
二、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旅游业综合收入增长22%,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全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强化脱贫攻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精准监测统计,启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4万户18万人,全年脱贫100万人以上。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确保实现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解决26万户118万人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试点工程。三是壮大富民产业。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设施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等特色农牧业,开展电商扶贫试点,推进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启动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启动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推进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二)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陇原“双创”5大专项行动,加快兰州市城关区等“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加快双创数字平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推进12个领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互联网在精准扶贫、创业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加速渗透融合。三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以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工作方案,加大钢铁、煤炭等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制定消化商品房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
(三)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重点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继续培育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中小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做强上下游关联性支撑企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建设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等8大产业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改变“初”字号、“原”字号产品结构。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高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大兰州”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20个旅游大景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推进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专项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
(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努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干武二线、兰州铁路综合货场项目,临洮至渭源、白疙瘩至明水等高速公路,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飞行区工程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陇南成州机场、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兰州市水源地等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加快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常乐4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核准开工;推进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按照国家“11+6+3+1”重大工程建设布局,在基础设施、扶贫开发、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继续做好后续批次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工作,形成新的投资增量。三是加强投资目标管理。协调解决省列重大项目建设土地、环评、拆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发挥好支撑带动作用。加大项目稽查力度,促进项目规范高效建设。
(五)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加快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力争启动实施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二是稳步发展清洁能源。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开展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大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力度。探索实施兰白、金武张、酒嘉等区域新型微电网示范建设。三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煤炭、矿产、工业废渣、余热余压余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和工农业复合型循环体系建设。抓好国家“十百千”示范创建。四是着力加强节能减排降碳。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建立全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及配额分配等制度体系。
(六)坚持区域协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一是推进区域组团发展。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加快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积极培育钢铁、有色、新能源、民用核工业等支柱产业集群。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加强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二是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国家支持临夏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若干意见,编制出台并推动实施民族地区、藏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三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特小城镇。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加快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做好金昌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四是推进园区集聚发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兰州新区市州飞地经济产业园建设,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完善开发区建设投融资政策,争取出台《甘肃省开发区条例》。
(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联通。推进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建设,争取设立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快马鬃山口岸复通,力争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格为综合保税区,推进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申报工作。二是推进经贸产业合作。全面落实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协议,按照政府组织、搭建平台、互办产业园区方式,统筹规划省内企业“走出去”开展产业合作。谋划筹办中国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博览会暨“一带一路”绿色食品用品博览会。三是深化人文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和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办好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实施文艺精品西进工程,带动我省优秀文化走出去。
(八)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和网上监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二是全面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继续实施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动态化管理,实现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深化水、电、天然气、交通运输、医疗服务、教育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5户省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一企一策”改革。四是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和合作发展基金,吸引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参与股权投资,建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PPP发展基金。稳步提升直接融资能力。五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吸引非公经济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和运营,探索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做好《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条例》立法论证工作。
(九)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努力稳定就业。依托“双创”行动、大学生创业园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建设等,引导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等体系,扶持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逐步整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地市级综合和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推进市县三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