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一项项国家级荣誉相继“花落其家”;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升至全省第22位;城镇化率达到48.7%,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四十载砥砺奋进、风雨兼程,而今沧海桑田、硕果累累。乘着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高台人民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坚持绿色发展强基础,紧盯政策机遇建项目,瞄准瓶颈障碍抓改革,突出提质增效扩产业,立足促农增收育特色,围绕共建共享惠民生,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经济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全县经济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奋力前进。至2017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5.92亿元,是1978年的145倍;财政收入达到2.08亿元,是1978年的6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67元,是1978年的76.51倍。
重绿化强监管 生态保护力度空前
历届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坚持不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共融”,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立足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行区的区域发展定位,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大力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黑河生态带、山水林田湖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对北部胭脂堡滩、西部西沙窝、南部许三湾滩等风沙口的治理力度,全面实行农田林网配套,累计建成3800多条、总长2000多公里的农田林带。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大规模实施湿地植被恢复保护工程,累计完成封育保湿12万亩、人工造林6000余亩。全面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5.5%,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转方式调结构 构建“三产鼎立”格局
高台县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统筹抓好稳增长、扩投资、调结构、育产业等各项工作,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三产鼎立”、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以上,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2.11亿元,增长114.68倍;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万吨,平均亩产比1978年增长1.78倍。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和现代物流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企业达14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6亿元。以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
扩投资强基础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40年来,高台县把城镇化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城新建、改拓建城市主次干道32.58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建成县城医院、学校、文化、养老、金融等公共设施项目160个;建成住宅楼800多幢3.3万套、保障性住房11269套。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0.55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8.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8.7%。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发展也日新月异。完成重大水利工程项目22项,全面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农村通信、广电、互联网信号实现全覆盖。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攻坚,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9%。
强保障促和谐 民生福祉加速增进
高台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累计投资4亿多元实施教育重点项目180多个,新(改扩)建校舍26.7万平方米、运动场6.4万平方米,教育事业发展位列全市前茅。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8.26%。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民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供养提标扩面,80岁以上老人全面享受高龄补贴。全民健身、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8%。
高台县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美丽家园 森林覆盖率由1.35%升至12.39%
曾今的烂河滩、垃圾场,变成了如今风光旖旎、使人流连忘返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昔日风沙漫天的戈壁滩、风沙口,建起了万亩葡萄庄园、林木示范基地,如今沙退林茂、瓜果飘香。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项目,组织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坚持不懈防风固沙,深入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底色。
该县始终坚持“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发展战略不动摇,持续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先后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城市绿化、山水林田湖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全面进行沙、土、水、田、渠、路综合治理,大力构筑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全县森林面积由1978年的8.95万亩增长到2017年的79.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35%提高到12.39%,绿洲向沙漠区推进了8至10公里。强化湿地资源管护,以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为重点,累计投资3亿元大规模实施人工造林、封育保湿、湿地补水、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加大湿地管护力度,狠抓违法案件查处,开展湿地生态环境整治,2.95万公顷湿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治污,全面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鼓起高台农民“钱袋子”
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挖掘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2.11亿元,增长了114.68倍。
高台县立足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特色富民工程,蔬菜、制种、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面积达40万亩。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为目标,着力在打破农时限制、挖掘土地潜力、循环转化增值上做文章,特色主导产业优势逐步显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先后培育了绿色蔬菜、精品种子、品牌西瓜、优质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全县粮经饲比例调整为53.2∶44.9∶1.9,累计发展家庭农场及各类种养专业合作组织998个,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以上,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生态工业成为引领高台发展的“强力引擎”
高台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持续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奋力谱写以生态为主旋律的曲谱,奏响了生态工业发展最强音。
该县以补链、延链、强链为方向,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接续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煤化工、盐硝化工、矿产加工、新型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体系。至201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1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特别是高崖子滩百万千瓦级光伏产业园成为全市入驻项目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并网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实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先后建成正泰公司100兆瓦光伏发电、奥得赛公司DSD酸H酸生产等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7项,建成垣泓矿业10万吨萤石粉精选、秦昱公司1.2万吨二甲基二硫生产等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68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4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扩容至39平方公里,核心区实现“五通一平一绿化”,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升,入园企业达84户,累计申请专利208项,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2%。
新型城镇化使高台更宜居
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整齐的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风情各异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从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到城区面积8.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8.7%。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构筑起了一座“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家园。
该县坚持规划引领,注重挖掘生态优势,坚持把黑河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对县城黑河沿岸的3.05万亩湿地、水面、荒滩、盐碱地进行疏浚、改造和修复,配套跟进市政设施,构建了公路、湖面、绿地、湿地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园区、城区、景区实现高度融合。大力实施“城市填白补齐工程”,统筹布局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倾心打造从人出生到终老重要节点的人生全链条、高标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县城镇居民“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建成美丽乡村28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或楼房。深入推进城区网格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实现了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县城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