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天上午,正在进行的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听取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通过“三变”改革,甘肃省已消除了一批集体经济“空壳村”,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300万元,村均增收2万元。
报告显示,农村“三变”改革自2017年下半年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安排,积极探索创新,稳步有序推进。按照2017年分层试点,2018年全面推行、2019年巩固提高的实施步骤,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三变”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在全省全面推开,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省上确定了麦积区、临泽县、陇西县、康县、榆中县、庄浪县等6个县(区)为省级“三变”改革试点县,肃州区、甘州区、西峰区、崇信县等18个县(区)为市级试点县。截至8月底,试点村将集体的4万亩耕地、2万亩林地、折价8.7亿元的房屋设备等入股到了经营主体;农户将190多万亩耕地、52万亩林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了经营主体。试点期间,共整合用于增资配股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4.7亿元,村集体和农户自有资金入股8.3亿元。各试点村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房屋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闲置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通过协商和评估折价后入股到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参与分红,享受股份权利。截至8月底,试点范围内已有54.7万农户成为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股东。全省共有4710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三变”改革,有效地解决了“谁来带动”的问题。
“三变” 改革中,各地普遍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融资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强化金融信贷等方法加大了融资力度。采取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农户家庭存量资金、农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等实现增资扩股,有效地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农民如何变”的问题。试点期间,省级财政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43亿元,市县统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22.3亿元,撬动信贷资金18.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6亿元,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增资扩股,形成了“无物不股、无人不股”的局面,打造了土地股、资金股、产业股、生态股、商务股、旅游股、文化股、技术股、基础设施股等各种股份股权形式。改革中,全省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118.8亿元,村级资金23.1亿元,并将可变部分入股经营主体,有效激活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沉睡资源和低效资源。通过“三变”改革,我省消除了一批集体经济“空壳村”,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300万元,村均增收2万元。全省54.7万入股农户已获得分红2.8亿元。特别是将省上补助的2万元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全省贫困人口每年可获得财产性收入超过6亿元。“三变”改革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