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新名片” 培育新动能——白银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时间:2019-01-07 13:11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陈泳 点击: 载入中...
   

白银市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城市。(资料图) 通讯员 王生晖
 
    突破“唯工业”思维定式、突出创新驱动、打造高品质农业“金字招牌”、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擦亮“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名片……这是白银市把握新形势,培育新动能,竭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保持发展定力,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白银。
 
    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白银市已探明有色金属资源基本枯竭,城市发展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威胁。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白银市立足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重新审视地域、资源和产业等市情基础上,突破长期以来“唯工业”的思维定式和粗放式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探索一条符合白银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目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3.59∶44.73∶41.68调整为14.2∶39.04∶46.76。在农业上,全市粮食总产量增加到82.09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3%,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方兴未艾。在工业上,有色、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白银被确定为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市。在第三产业上,全市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蓬勃兴起。
 
    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白银市积极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立足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创新缘于科技,科技从何而来?白银市依托科研院所做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科技孵化器加快研究成果孵化转化、依托园区平台布局高新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初步形成了“四个依托”的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全市累计研发转化各类科技成果34项,在建和投运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178家,“一区六园”入驻企业552家,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白银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为推进人才集聚与产业深度融合。白银市通过建立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打造以高端人才为“旗舰”、归根人才为“航母”、乡土人才为“千帆”的人才联合舰队。
 
    目前,已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4名并全部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名,建立人才工作驻外联络站8个,建立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人才大数据白银工作站,形成英才储备库11万,在全市重点行业评聘首席专家24人,为全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城乡发展由“灰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
 
    如何突破资源型城市的思维定式,让白银成为有温度、有热度、有内涵的城市?
 
    白银市提出要突破传统工业城市定位,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让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成为白银城市“新名片”。
 
    宜居城市方面,举全市之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城市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工程,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目前,共打造八大生态公园和九大生态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09%,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00天以上。
 
    宜业城市方面,依托良好的有色金属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高新区为龙头,银东精细化工、银西生物医药、刘川新材料、平川新型陶瓷建材、会宁特优农产品加工、正路绿色生态产业研发为主导产业的“一区六园”工业集中区,已经成为甘肃乃至西部重要的工业聚集良港,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宜游宜养城市方面,立足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优势,集中精力打造黄河石林露营地、滑雪场、彩色大道、水川康养小镇等特色景观;以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为目标,打造了以“中国美丽乡村”顾家善为首的白银区“六朵金花”、靖远水韵独石、平川陶瓷小镇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
 
    如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铜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
 
    近年来,白银市依托自然优势资源,突出品牌化、规模化、现代化,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
 
    农业强不强,关键在于品牌响不响。白银市突出品牌化,紧紧围绕九大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健康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目前,全市在历届“农交会”“绿博会”上获得金奖41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65个,实现了农产品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突破。
 
    突出规模化,重点打造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带、高扬程灌区复合型农业经济区、旱作绿色农业经济区“一带两区”,引导推动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培育龙头企业4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664家。瓜菜、果品、中药材、小杂粮、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6.8万亩、37.41万亩、57.44万亩、45万亩、101万亩,肉牛、肉羊和黑毛驴养殖分别达到18.6万头、495.1万只、6.03万头;共建成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580个,覆盖702个行政村,入园农户达到6.2万户,带动贫困户3.2万户,让特色农产品在园区中实现“华丽转身”。
 
    同时,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以大农业、全产业链、集约化经营、“互联网+”等现代思维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全市建成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127套,可追溯农产品达到60多万吨,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场147个;建成各级电商服务中心529个,实现村邮站乡、村覆盖率100%,农村网络交易额达到2.2亿元,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社会民生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
 
    白银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深度贫困乡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施策,靠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强力压茬推进,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脱贫13.95万人,白银区整区完成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1.43%下降到11.45%,今年预计再减少贫困人口6.83万人。
 
    白银市以深度贫困地区和老弱病残特定贫困人口为重点,明确牛、羊、黑毛驴、菜、果、薯、药、小杂粮等八大重点产业,提出并推动实施了“破三弱、强造血”和“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目前,全市已建成贫困村脱贫产业园和非贫困村特色产业园580个,覆盖702个行政村,入园农户达到6.2万户。
 
    同时,白银市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市级财政3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8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6.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出行、上学、看病、住房、取暖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记者陈泳 通讯员宋秉棣)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推出“敬老卡”优化养老金融服务
  • 永登县全县动员“三大行动”22项举措打造精致永登新名片
  • 建行甘肃省分行推出普惠金融八项措施助力小微企业战“疫”
  • 永登县推出系列服务措施:为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 平安产险推出传染病公益救助险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 中铁兰州局集团推出中秋国庆假日运输方案加开加挂列车保出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