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规划兰州四十年 擘画国土空间新愿景——兰州市自然资源局挂牌之际市城乡规划院召开座谈会

时间:2019-02-19 22:3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任佳佳 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导读
 
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即将挂牌组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动向几乎牵动着规划人的每一根神经,也已经成为行业热点。2019年2月18日上午,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以“回望规划兰州四十年、擘画国土空间新愿景”为主题的座谈会,与会者以超越规划专业的视角思考城市存在的问题、回顾规划兰州工作历程、畅想兰州国土规划蓝图愿景。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兰州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受益于兰州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奋力担当。回顾兰州40年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兰州的“体格”不断健壮,见证着兰州城乡规划及其相关领域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彰显着城乡规划工作者对兰州城乡建设的无私奉献。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时,年末城市人口19.97万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州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6月编制了《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纲要(1951年-1958年)》;1952年6月又编制了《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工作报告》,这是兰州市最早的城市规划草案。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确定兰州为重点先建城市,4月,李富春率领专家工作组到兰州进行重点工作项目选址。1954年,兰州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以下简称第一版总体规划),并经国家建委正式批准。
 
      第一版总体规划编制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的重点建设城市,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城市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重工业,建设工业体系。第一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市的城市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甘肃省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全省政治中心,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81.63万人,用地规模为126.7平方公里;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旧城,经济用地,划定瓜果种植用地(使之成为新鲜空气贮藏所和森林公园)”等规划原则。第一版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田园式分散组团形式进行明确功能分区,以工业区建设主导、组团推进,跨越发展,构筑了带状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反映了兰州市重工业城市的基本特色。
 
 
 
 
      第二版总体规划编制于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当时倡导“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建设方针。在此背景下时任兰州市城建局副局长的任震英主持编制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78—2000)》(以下简称第二版总体规划),1979年国务院批准兰州、唐山、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这是自“一五”计划以来重新审批的第一批城市规划,标志着兰州城市规划逐步开始步入正轨。1990年12月全国设计工作大会授予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城市规划类只设了一名,就授给了任震英,并发给其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第二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市的城市性质为“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第一线城市,西北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90万人左右,用地规模14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用地105.9平方公里;农业用地42.1平方公里)。第二版规划城区空间规划完全继承了一版总规确定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在控制城市规模思想背景下,城区发展主要靠挖潜、改造,进一步明确组团功能分区布局,完善强化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同时在谷地空间压力和国家方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市域拓展,初步提出在市区内原则上不再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开发重点投向郊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图片来源:1990年12月全国设计工作大会授予任震英为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进入90年代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实施投资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倾斜政策,以及对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特别是西部周边国家的开放),为兰州市经济的再度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兰州市规划局委托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第三版总体规划),2003年国务院予以批复。
 
      第三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市的城市性质为“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科技区域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确定规划期末市区人口规模194万人,用地159平方公里。第三版总体规划提出市域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带主要沿交通干线、河谷川地分五条轴线展开,即:向西——沿黄河、湟水、大通河轴线;向西北——沿庄浪河谷和兰新铁路、312国道轴线;向西北——沿中川机场至秦王川盆地轴线;向东北——沿兰州至白银109国道轴线;向东——沿宛川河下游及陇海铁路轴线。把榆中县和平镇、永登县中川镇,西固区东川—河口地区、海石湾地区作为兰州市2010年以后的主要发展空间。市区发展坚持“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提出了新城区的建设,形成城关区与安宁区两个城市中心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形成“一河两城七组团”的城市结构。第三版总体规划提出了“一水两山三绿廊”的城市风貌建设原则,引导城市从偏于东市区、以东方红广场—三台阁为轴线,向以黄河为轴线的转变,确立了黄河作为城市发展轴、景观轴、生态轴的地位。兰州黄河风情线《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2008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被选为良好范例。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
 
      第三版总体规划创新地提出了“双心”格局,为区域性中心职能的发展提供重要空间,并提出拆除兰州钢厂,着重于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为城市中心职能的提升提供保障。同时在河谷盆地的空间压力下,力求市域拓展,明确将榆中县和平镇、永登县中川镇,西固区东川—河口地区、海石湾地区作为兰州市2010年以后的主要发展空间。
 
 


 
 
      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第四版总体规划),2015年国务院予以批复。第四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市的城市性质为“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确定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75万人,用地250平方公里。
 


 
 
      第四版总体规划的框架是跨越河谷,实现区域共生,协调发展,它以空间发展战略和市域发展特征为基础,构筑起“双城(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和副城兰州新区)五带多片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鲜明特点是城市功能由传统工业城市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转型;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区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其他产业向兰州新区和园区集中;城市建设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由河谷盆地向盆地外围拓展跨越;城市结构由河谷单中心城市向区域多中心城市转型。同时构筑起“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轴线。兰州新区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特殊使命。兰州新区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增长16%,增速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一。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实践孕育了城乡规划教育科研(学科)蓬勃发展,2011年3月,国务院确定城乡规划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兰州市城乡规划局,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拥有城乡规划设计和土地规划编制资质,是专注于创造和务实解决城市问题的规划咨询研究与设计机构,被兰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兰州市重点依托的咨询服务单位”。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擅长以多学科综合规划的方法,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长期致力于兰州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并提供适应环境变化的解决方案,为兰州市的城乡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兰州的南北两山绿化、黄河风情线建设、山水城市特色塑造及可持续创新、优美人居环境、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实践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典范。
 
 
图片来源:2017年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曹军亲切交谈
 
     1987年成立至今,规划院编制或参与完成了《兰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10)》《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兰州市南北两山总体规划(2016-2030)》《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多项总体、分区与各类详细规划编制及研究近300余项,并有《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获2000年甘肃省土地管理局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村镇规划设计评选三等奖;《复杂环境灾害治理与景区改造建设研究》获2009年度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又获2010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都市圈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和《兰州市城市发展研究》分获2011年度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兰州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2016-2020)》获2016年度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并有30多个项目分获省级、国家级奖项。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0)》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2016-2020)》
 
 
图片来源:网络-2017年兰州国际港功能不断完善,东川铁路物流中心、铁路口岸监管区建成运营,与“一带一路”沿线双边贸易国家达到57个。“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发运352列。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榆中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5-2030)》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中心四区土地储备专项规划》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总体规划(2012-203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土空间规划的变革,是以自然资源管理改革为基础的空间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的创新转型,是顺应当前城乡发展建设需求的的选择,既包括规划目标理念的变革,又包含技术方法和实施体系的变革。要使空间规划治理变革从书面成果落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建设服务,最终仍要依托于专业机构和人才,落实到每一位自然资源人肩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2019年1月13日,兰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兰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全市各级各方面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兰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抢抓兰州面临的各种政策机遇,清醒认识我们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短板弱项,站在新起点把握新特点展示新作为,不断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兰州国土空间规划将如何擘画?甘肃和兰州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守住生态红线……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当前政策,与国家十三五规划进行了探讨研究: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1-2060)》
 
     一要注重生态建设。兰州要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土空间规划在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同时,更着力于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规划龙头的引领带动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今后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作出兰州贡献。
      兰州市应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中明确提出的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中包括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十三五时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重点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
 
      兰州开展生态建设要借鉴瑞典生态城的样本马尔默新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安徽省马鞍山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取得的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同时以贵州省毕节市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范例,将兰州的生态建设成为“四区六廊三大绿环连十大公园,借两大屏障展生态城乡格局”。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实施“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规划白皮书》
 
 
图片来源: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实施“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规划白皮书》
 
     四区,将兰州市域生态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四类生态功能区。六廊,将兰州至榆中县、临夏市、西宁市、白银市、兰州新区、永登县六大对外通道两侧100米范围两侧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建设6条绿色生态通廊并与“三环”进行联接。三大绿环,构建长约600公里、面积约400万亩并与外围生态环境形成千里生态屏障的兰州市域生态绿环;构建环绕兰州市区南北两山生态绿化的城市生态保障绿环;构建兰州新区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的生态防护绿环。十大公园,是指兰州市域范围内的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兰山、关山、石头坪等六大森林公园。两大屏障,是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两大屏障。
 
      以上生态建设区域,坚持把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把生态治理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之上,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兼顾脱贫与生态效益的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并引导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责任,通过生态补偿方式,成立造林营林合作社及抚育管理,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就地务工脱贫。
 
 
 
图片来源:网络-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城关区音乐喷泉
 
      二要建设城乡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六盘山扶贫规划提出西北地区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以上规划都将区域内的城市从同质竞争转向分工融合,作为推动区域优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研究中指出,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坚持“注重协调”的原则,促进了苏锡常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兰州市借鉴国内外都市圈、都市群、都市带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将兰州城乡体系建设成为“双城五带三县众镇领数百村庄,构一圈群现幸福城乡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
 
 
      双城,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发展区域性中心职能;副城兰州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区域内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带,即兰州中心城区-榆中-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皋兰-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红古-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临洮南向城镇发展带。三县,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其中皋兰县和永登县城镇规模10-20万人;榆中县(榆中县城至夏官营镇)城镇规模20-50万人;榆中县东邻兰州市中心城区,是陇右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具备农业、机场、高铁、物流、教育、旅游等产业和基础优势;未来通过整合榆中为兰州市的副中心城市,使榆中成为兰州市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的重要腹地。众镇领数百村庄,即有镇37座、乡24个,辖730个行政村;其中25座是城镇规模5万人以下的重点镇。一圈群,形成一个兰州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都市圈是由1小时交通圈内的城镇构筑的城乡一体化功能空间,发挥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西宁市区相距约200公里,兰州-西宁城市群整合模式应采取一体化综合发展模式;兰州市应会同西宁市,协同相向发展,就围绕空间发展格局与目标定位、创新发展及产业动力、开放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打造具有强辐射功能的核心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
 
 
 
图片来源:360百科-兰西城市群
 
 
      三要加强产业发展。兰州要发挥拥有各类科研研发、技术中心、试验基地以及专业人员的科技优势,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借鉴深圳市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搭建“一带一路”发展平台,建立研究协调机构,赋予相应的事权,力争享受国家的优先配置,提高其向西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自主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将兰州城乡产业建设成为“三区三链八大产业带富民产业,创两职能造活力城乡功能”。
 
 
 
图片来源:网络-甘肃扶贫开发
 
     三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设备、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轻工食品、仪表仪器等轻型制造产业,发展面向青藏地区的现代物流等产业;兰州新区是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新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三大核心产业链,是传统能源与石化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多民族融合的黄河文化”产业链。八大主导产业集群,是石化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传统商贸与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与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六大富民产业,是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农村工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实施“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两职能,发挥兰州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基地的职能,同时强化其服务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
 
 
      四要坚持交通先行。铁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布局,其中4条高铁线路经过兰州,有12条普速铁路网通道在兰州交汇;“十三五”规划的“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中,兰州为陆桥通道西段、京藏通道西段、包昆通道节点城市。借助区域综合交通优势,兰州市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要交通先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挥“三铁两环两大机场通乡村公路,呈两枢纽强中心城市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三铁,建成由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普通干线铁路构成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实现“三铁融合”。两环,规划形成“两环、八射”的环放式市域高速公路系统总体格局。“两环”为兰州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内环和涵盖中心城区、兰州新区的高速公路外环;“八射”为兰州至西安、成都、西宁、银川等方向的放射性高速公路。两大机场,做优双机场分工,发展空港经济产业;实施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引入国内外大型基地航空公司于兰州设立基地,开辟国际客货航线;新建榆中夏官营机场,成为国内干线机场和航空运输系统的网络节点。乡村公路,在实现100%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础上,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做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货网络全覆盖。两枢纽,依托欧亚国际航路通道和陆路通道的区位优势,构筑西北区域性航空门户枢纽和面向中西亚的国际陆路枢纽;通过路网性铁路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形成西北地区核心枢纽,完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
 
 
图片来源:网络-2017年陕西宝鸡至甘肃兰州的宝兰高铁正式通车运营
 
 

 
图片来源:网络-兰州市中心城区黄河两岸
 
 
     五要加快乡村建设。幸福城乡的研究及应用已愈来愈引起政府和专家的重视。兰州市应借鉴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幸福城市”经验,以健全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为重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扶贫开发与乡村建设。 
 
      依托兰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农村产权制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改革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兰州市61个乡镇和730个村庄,要依据不同层次及常住人口的数量划分为基层村和中心村,按照“一圆四模式”方式整村推进村庄建设。即:融入城镇型,凡距城镇规划区方圆3公里左右并且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村庄,应尽可能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采取城中村改造方式,最终融入城镇;提升集聚型,凡“圆外”具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条件,但距城镇较远的村庄原则上中心村(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期分批逐步建设,采取中心村或者集约发展模式提升;整合改造型,凡不具备建中心村(行政村)的偏远山区的村庄,以基层村(组)为单位进行规划和建设或以单户农宅进行建设;迁建撤并型,人口规模过少(小于100人)或空心化严重的村庄、位于禁建区内的村庄和有扶贫搬迁需求的村庄,依据一村一政策的搬迁模式逐一迁建撤并。
 
 
     
      六要突出特色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在“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扶贫工作新机制。以兰州市组织编制扶贫开发专项规划为平台,对扶贫开发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统筹安排;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并建成兰州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图片来源:中国网-扶贫攻坚主战场
 
      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依托兰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兰州扶贫开发要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同时,在建立农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落实农民对土地占有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应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强化对土地使用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健全土地使用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入PPP模式,将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等交给统一的运营商,有效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完善金融服务和社会参与机制。兰州扶贫开发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兰州扶贫开发更要创新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金融服务和社会参与机制,更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州模式研究”指出,贵州的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的“六个到村到户”。兰州特色扶贫要运用竞合理论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并借鉴贵州扶贫经验,建立“山青水润天蓝路畅有九大设施,显两特色筑品质城市基底”。
 

 
 
  图片来源:网络-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地区鸟瞰
 
      山青,依托南北两山生态绿化,打造南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依托兰州新区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建设,形成北部区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水润,黄河与南北两山,共同构成了兰州独特的城市自然风貌、山水之间由多条冲沟贯通形成山水通廊,山、水、城浑然一体。依托黄河提灌工程,实施绿化水利配套工程,建立调蓄水塘和主干泵站,做到滴灌节水设施全覆盖,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人工湖、冲沟系统,采用海绵城市设计将黄河两岸、人工湖周边、冲沟沿线打造为生态湿地,构筑集生态、旅游、防灾为一体的水系统,营造山水城市格局。大气污染是兰州的“心肺之患”,而经过几年努力,兰州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2015年12月荣获 “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应争取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持续打造 “天蓝”工程,将提升城市宜居度作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和愿景。九大设施,发挥城市规划主导作用,通过“多规合一”构建城乡体系,在村庄规划中落实扶贫政策的交通支持、饮水安全、信息与电力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生态整治、产业培育、教育、卫生、文化场所建设九大基础设施全配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特色小镇建设要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创建河口黄河风情小镇、青城历史文化小镇、什川梨园小镇等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成为记住陇原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形成城乡经济增长点。特色景区实施“蓝海战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塑造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以黄河风情线5A级旅游景区为“发动机”带动周边景区及特色小城镇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兰州蓝”背后的“绿色”之路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是未来自然资源部行使管理职能、建立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通盘考虑国土空间本底状况,绘制未来2035年和2050年“美丽中国”愿景目标,并加强对不同开发强度等级的空间管控及内部结构的优化布局和品质的提升,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兰州市自然资源局的成立,能解决各类规划在职能重叠、条块分割和规划冲突等问题,从而科学高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形成,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影响未来兰州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是充满历史意义的战略擘画。(特约记者任佳佳   记者 张小燕)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中外嘉宾汇聚兰州探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愿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