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时间:2011-12-20 16:51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八廓街的记忆

那个夏天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很美丽,那个夏天我一直徜徉在八廓街里度过了些许无聊的日子,八廓街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和照片中。那时,我比现在年轻8岁,虽然8年前照在八廓街上的阳光和现在没什么区别,可就在我昨日翻照片时,却看见了八廓街往昔的身影。于是,在我心中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有了些许对记忆的酸楚和感慨,因为今天的八廓街和我都有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老房子和新民居

记得199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当我走进八廓街里的一座斑驳的老居民院时,两个小孩正在快乐地嬉戏,他们的脸上总挂着天真无暇的笑容,可刚下过雨的院内,却是满地的泥泞,为此他们满脚都沾满了泥土,仿佛穿上了一双大大的鞋似的。堆满杂物的院里,经过阳光的照耀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小女孩靠着的老墙显露出粗糙的褐色土坯,院里的一切虽然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可怎么也掩饰不住那随处的破落。那天,我没有见到小孩的父母,我走出小院时,他们还在院子里四处奔跑。

2005年4月5日上午,我再次来到小院,在仔细观察后,我才否定了我走错路的感觉。小院的空间扩展了许多,院里最醒目的是中间的一个水龙头,许多居民正那里在清洗衣物,居民院的地面已换成了光滑的大理石,在阳光的照射下还反射出让人耀眼的光线,土坯房屋早已不见,替代的是石头堆砌的有着明显民族特色的藏式小楼。因为要忙着上班,我没敢久留,也没见到那两个当初在院里嬉戏的小孩,不过我想他们都已长大,也许上学去了,也许已开始工作了。不管怎样,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新的小院在我的相机里又留下了新的身影,同样也让我有了新的记忆。

迷路

4月5日上午,我逛八廓街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寻找一个当初正在修建房屋的工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寻找,我还是没找到那地方。我只恨当时拍照片时没能拍下工地旁边的建筑物,让我没了寻找的标识,所以在寻找这工地时,我认为我迷路了。

我8年前拍的照片中,一些民工正在修房屋的空地休息、烧茶,老房屋已经被推倒,工地成了一片废墟。我也清楚,今天我再在八廓街寻找这样的地方已经很难了,因为几年前,政府已经投资维修了老城区,如今的八廓街虽然仍具有民族情调,但已经看不到往日的破落景象了,当然像当初那样修房屋的工地也就找不到了。

新的记忆

今天的八廓街充分展示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大理石块铺成,店铺林立。除本地老户以外,还有一些定居拉萨十几代的穆斯林和尼泊尔侨民,经营大小各异的转经筒、藏袍、藏刀、生动拙朴的宗教器具等各式日用品,还有从印度和尼泊尔远道而来的各种商品。八廓街两侧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东南角与东孜路交汇处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如今走在繁华热闹的八廓街,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八廓街沿路新添了藏、汉、英三种文字的“安全通道”标牌。这为广大国内外游客和广大群众顺利进出八廓街提供了方便。总之,如今的八廓街以它崭新的容颜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陈欢 文图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数据是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协助下,于1966-1968、1975年测定的,1992年又对其进行了复测)。

藏语“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珠峰位于东经8654′,北纬2754′,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整个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还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冰塔林,犹如仙境广寒宫。从18、19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峰顶。从1921年至1938年,他们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两名懂技术的喇嘛,从青海西宁进入西藏踏勘地形,绘制山水图纸,首次用汉、满文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汉文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为大山),明确其位于中国境内,并载于清《皇舆全览图》中。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它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1852)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埃佛尔斯峰”早135年。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纳木错,闻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蒙古语称“腾格里海”。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峰北麓,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境内。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清晨,湖面霭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清风拂面,浩瀚无际的湖面荡起涟漪。这时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牧场一片浅绿,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主峰如一个威武战士守护着纳木湖。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盖天,风雪过后,湖面依然波光粼粼。傍晚,湖水被夕阳的余辉照得霞光闪烁,真是迷人。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像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隐而不见。其实,这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由天湖水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

纳木错是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几百年来,无数人虔诚地来到纳木错,不为游览,只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为此,吉祥法轮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每逢羊年的萨葛达瓦节期间(藏历4-5月),这时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和多加寺会变得香火缭绕、热闹异常,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共13层,具有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僧官学校、僧舍、庭院、回廊,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和山下的宫前雪老城内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建筑多采用土木石材料构成、结构十分复杂,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性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殿的维修和保护,除常年拨给专门维修经费外,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开工。在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工程历经5年,胜利地竣工。目前,布达拉宫正在进行第三期大规模的维修,相信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将以新的魅力,吸引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来客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我们的节日|端午,那些人,那些味道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民国年间的小学生
  • 十八条扁担的故事
  • 这样的纸坊沟,还有多少平凉人记得?
  • 古代皇帝每顿饭吃什么?为何有的菜不敢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