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孝严讲述:蒋家门外的生活

时间:2011-12-26 15:57来源:摘自《纵横》 作者:蒋孝严/口述 点击: 载入中...
 

    孝严、孝慈这一对小兄弟来到台湾的时候只有7岁,外婆和二舅章浣若给他们登记的名字分别是“章孝严、章孝慈”。并且故意把孝严的出生日期提前了一年,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是孪生兄弟的事实。外婆告诉他们:你们的父母在大陆。即使如此,还是总会有人把孝严、孝慈与台北权力巅峰的蒋家扯上关系。

    蒋孝严:初三以后,我们半夜有时候会被外婆哭泣的声音吵醒。我跟我弟弟还有外婆我们三个人睡在一个房间。有一天我们实在是好奇啊,也按捺不住,我们就起来跑到外婆旁边,想安慰她几句,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讲。但是她手上拿了一张照片,在那边低声地哭泣,我们问说,这是谁呀,她说,你们不要管。

    外婆过世之前,有一天早上,把我跟孝慈叫来,叫我们坐在她床沿边上。然后就跟我们说,她叫我们大毛、小毛,这张照片就是你们的母亲,前几次你们看到我晚上起床,实际上就是想念你们的母亲,你们母亲在你们6个月大的时候就过世了。她说你们的父亲是蒋经国,在赣州跟你母亲认识的。我跟孝慈当然难以置信。

一段“难民岁月”

    1942年8月15日,章亚若因为身体不舒服,步行到医院去就医,据说,在医院里面有一位神秘的医生为她打了一支针剂,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命赴黄泉。几十年来,对章亚若的死因众说纷纭。

    王升,台湾军方的陆军二级上将,曾经掌管权倾一时的“总政战部”、也就是“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早在抗战期间蒋经国主政赣州的时候,王升就进入了蒋经国创办的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干部训练班。在这个“青干班”里边,王升受到了老师蒋经国的器重,他和同学章亚若也成为了好朋友,他还见证了蒋经国与章亚若的爱情故事。10年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已经身居要职的王升却时常轻车简从地出现在小城新竹。他肩负着一个秘密的任务。

    蒋孝严:后来只有王升将军,每次过年的时候他都会到新竹来,开一部吉普车,停得离我们住的地方远一点。他没有停到门口,怕引起注意,因为那吉普车有军字牌照嘛。然后他走下来。过年的时候来拜年,然后端午节、中秋节,他一定会来。他来的时候,我们生活就不错。我记得我们念初中的时候,他一来,第二天就有鱼有肉,生活就改善一些。后来有段时间情况就很差了,不仅菜不好,后来连米都没有了。我还记得我跟孝慈到东门市场,就我们住的附近,到米店去赊米,十斤,二十斤的,就说下次钱来了再给你们。因为新竹也不大,大家都认得,生活就简直是比一般要差很多,一直到我们高中毕业,没有见过电灯泡以外的电器,所谓电器就是电灯泡。

    20世纪50年代中期,蒋孝严的二舅章浣若与王升闹翻了,从台北送来的生活费戛然而止。同时章浣若的生意不断遭遇挫折,还要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这一段艰辛的时光被蒋孝严称为“难民岁月”。

    1960年,外婆周锦华去世。也是在这一年,孝严和孝慈同时考入了私立东吴大学。

    蒋孝严: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连到自助餐店去吃中午饭都没有办法付钱,就记账。这个黑板上面常常有我们的名字,而且欠一餐就打一杠,两餐打两杠,就用正字做记,我们的正字特别多,就像现在开选票一样的。后来我们在大学就自己找家教,利用下课的时间去教书,能换一点外快,逐渐地才算勉强地度过。交学费,注册费的时候没有钱,二舅没有办法把钱汇过来,那我们才会跑到注册处。有一个教授,替我们做担保,说一定会补交这个注册费用,延期交,所以日子在高中、大学都是非常艰难,可以用“清苦”两个字来说。对我跟孝慈来讲,现在回头想想是蛮好的。

认祖归宗难成行

    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一共养育人四个子女,分别是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和小儿子蒋孝勇。蒋经国性格随和,喜欢热闹。在台北市长安东路的家里,他经常亲自端菜招待客人,他的孩子们则满屋乱跑。

    蒋孝严:如果跟其他几位同父异母的兄弟来比,那段时间真是天壤之别,他们什么都有,我什么都缺。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揭秘南怀瑾“密使事件”:被蒋家父子派大陆试探和平
  • 两代女人争夺蒋家日记
  •  列宁侄女的最后抗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