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记载
金吉泰先生告诉记者,李自成家在陕西米脂,因和地方乡绅起冲突等等原因出人命犯事,逃窜甘肃张掖(甘州)当兵,其初衷还是想在军队里好好干,为朝廷出力。至崇祯二年底,他所在的军队勤王保卫北京,在往东开动路过榆中(金县)时,因给养问题引发突发事件,李自成一时性起,竟然杀死上级军官和当地县令,哗变骚动,反了。
这可是惊天大案,是重大历史事件,奇怪的是清代修的榆中(金县)县志上没有记载,只字不著。不仅县志,连府志、省志直至清廷中央的志书上均没有文字反映,这好像不可理解,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事变起因李自成他们是有理的一方,明朝官方是理亏的一方,兵们因给养、因基本生活问题闹事,舆论会同情他们倾向他们的,倘若如实记录,就等于是表彰李自成,对李自成有利。拿朝廷薪俸的地方史官,对这重大敏感而扫兴的事,连清廷中央的志书都回避不提,他们敢秉笔直书吗?”金吉泰先生认为,当时,有部个人修的志书《明季北略》上倒是详细记录了李自成榆中哗变事件及一些细节,结果,新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爷”对此很恼火,下令“禁焚”,该书一成禁书,等于最高当局表了态,那些雇佣的各级史官们敢犯这个忌讳,敢闯这个禁区吗?“李自成是清廷拿重金求他首级的通缉犯,是头号钦犯,清廷下属各级史官绝不会用传记体记录他的生平履历,不写他的“发家史”,封杀他的发迹过程是很正常和不言而喻的。按他们的行话说是从略、不录。”金吉泰先生认为,鉴于这种情况,李自成金县起义不入正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明季北略》其书其人
清廷的各级史书对李自成榆中起义虽然不著一字,但是这个事件却散见于民间的记录中。其中《明季北略》就是一例。此书是比李自成小16岁的江苏人计六奇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本志书,属原始资料。《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江苏无锡人,比李自成小16岁,当李自成在北京坐上龙椅时,他已是成年人了。他是亲自阅历了农民起义、明亡清兴的历史见证人,他不是小说家,而是以平民的视角记录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为了了解李自成在甘肃的行迹与活动情况,他很认真地专门拜访曾到过甘肃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江阴庠士冯吉甫,他于清初到甘肃的岷县、会宁、定西一带待过,之后回到南方老家。
计六奇写道:“予闻李自成始事颇奇。自成初起在河西、临洮间,其党不多,逾年遂得万人。”可见计六奇虽然听到了有关李自成在甘肃的一些传闻,但他还要落实还要了解得更详尽一些,所以听到冯吉甫从甘肃回来以后,便抽时间专程拜访他。“庠士冯吉甫,清初从锡绅张辅至秦之巩昌归,予谓必闻自成事,久欲访之而无暇也。至康熙九年冬,偕秋绍张子往,谈次吉甫述此。”有了这次详细采访,难怪他在《明季北略》中对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在甘肃的一些行动写得具体、明确而详尽,地理位置也相当准确。李自成是犯人命官司才逃遁到边远的河西张掖(甘州)的,是年底,清兵十万逼近北京,调兵勤王时从张掖往东开拔,经兰州,往东百里抵榆中,哗变后又逃亡、往临洮、渭源、河州(临夏)等地,其中还提到了兰州的小地名十里店,可见计六奇采访调查之缜密详尽,有了康熙九年对冯吉甫的这次采访,他的《明季北略》中有关李自成在甘肃的诸多活动,比一般官样文章的地方志要详尽得多,可信得多。
还原真相
在国内,明确认定李自成榆中起义的古史书,有《明季北略》、《小腆纪年》等好几种。在现代,陕西出版社、辽宁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部分历史书均持此说。甚至在米脂李自成行宫内李自成生平事迹展览板上,也写着金县(榆中)哗变的历史。
有关李自成在榆中哗变的案情,其时间、地点、情节都已界定得很小了。崇祯二年底,李自成本人到底身在何处?为了进一步查询真相,几十年来金吉泰先生先后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亲赴米脂求证,试图从当地地方志上寻找答案。
金吉泰先生告诉记者,奇怪的是翻遍《米脂县志》、《陕西通志》《延绥镇志》及个人修的《豫变纪略》,有关李自成的记载不少,就是查不出崇祯二年底他在当地的记录。这些地方志上只粗略含糊地记着:崇祯元年……自成号闯将,领八队;崇祯三年,(李自成)奋臂一呼;崇祯四年,李自成……为队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