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里,有一片神秘的由17种高熔点金属元素组成的区域,这些金属含量稀少,又常以氧化物的“土”颗粒状态存在,所以就有了“稀土”之说。
“稀土”并不土。当今尖顶武器、激光制导、新能源开发、汽车混合动力等技术开发,无一不与稀土紧密相联,甚至可以说,“稀土就是高科技”。上世纪60年代曾经喊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宏论的基辛格,相信今天也会认同“谁拥有了不可再生资源稀土,谁就掌控了未来”之论断。
当需求上升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拥有供应和萃取技术垄断权的就能获得绝对资源优势,表现在定价权争夺上时,这样的资源战争就是全球供应链上的资源争夺战的一部分。而一旦把垄断权的作用延展到外交领域,并服务于政治目的,“资源战争”就转化为地缘政治对抗,冲突已是非一般贸易规则能有效平息,这会催生旨在破除资源或技术垄断的政治和权力板块重组。稀土当前面临的处境,正好就是这样。
一张奇怪的稀土世界地图
稀土人人有,只是多少不等。在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美国人的稀土储量至少有2700万吨,占世界的12.86%,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有40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19.5%。这个比例的意义只在于已经勘探并探明的矿区,而对尚未勘探的世界大部分地区,稀土储量如何,依然是个未知数。其中,巴西、蒙古、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哈萨克斯坦等不断传来新的稀土矿探明的新闻,其中印度是世界上第五大稀土生产国。这至少说明,某一地资源的枯竭,还不必然构成世界总储量的减少。
然而,摊开资源地图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业处于关闭或半歇业状态中,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美国的芒廷帕司稀土矿和贝诺杰稀土矿、加拿大的托尔湖和霍益达斯湖稀土矿、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稀土矿和诺兰稀土矿等。
甚至有80年稀土生产史的欧洲不可一世的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也基本上在欧洲和美洲市场看不到影子,它已经改头换面,潜入到中国大陆,尽管其营业额排行仍居世界稀土生产厂之首。
而仅占世界已探明储量三分之一、资源日见耗竭的中国,却承担着90%出口市场份额,有时甚至高达98%近“一统天下”的地步。似乎人人都要向中国伸手要稀土。
有资源不开采,坐视别人“做大”,这样的垄断是我们自己挣来的,还是别人送的,想想也能明白。
稀土矿的开采破坏生态,影响环保。在一个环保要求较低及劳动力较廉价的地方,稀土的大量开采及低价出口,使需求稀土金属的国家乐得关闭本国污染环境的矿区。
从2007年起,美国几乎都封存了全国所有稀土矿区,以一种最自然的最廉价的方式实现了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日本也悄然收起了海底探矿的计划,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资源储备,进入21世纪后再加大幅度,从“够一个月”的储备上升到几乎能满足20年之用的稀土资源储备。这些稀土全都是从中国廉价进口的。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中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几十亿美元,凭空使日本、韩国等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中国的廉价高质量单一稀土。
仰仗着20年储备实力和可以随时解封开采的潜力,只要稀土价格一上升,日本等就以不买或少买来干扰价格。定价权居然没有落入“资源垄断者”手里,这也是天下一大奇观。
自“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战略思想之后,中国谋求“资源换技术”,但时至今日,中国依然在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上徘徊,深加工产品及稀土技术产品仍然没有取得与稀土出口份额相称的地位。
中国中了圈套?
早在1983年,精明的日本人就预感到总有一天会有“断供”的可能,所以就出台了稀有矿产战略储备制度,规定国家和部分有关企业必须储备,规定国家和部分有关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钒、锰、钴、镍、钼、钨等稀有金属,通常情况下,日本的稀有金属储备必须足够全国3个月左右的需求。这个目标随着中国169个稀土企业竞相压价甩卖稀土,通过合法进口和出私等手段,已经超额完成。
200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发布的“确保稀有金属稳定供应战略”(Strategy for Ensuring Stable Supplies of Rare Metals),预感到中国资源枯竭后的供应源困境,就提出了来源多元化战略。然而,困于国内议会阻力,战略并没有得到财政支持。
10月26日,日本国会很快通过了3369亿日元的追加预算案,加上原来的1000亿日元,这笔专款将专门用于和第三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以及支持国内稀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开发。
日本分别于10月2日同蒙古、10月24日与印度、10月31日与越南达成了稀土开发的协议。尽管印度要价很高,只要日方的萃取技术,不会出口原材料,但日方凭借稀土冶炼和萃取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很快会在印度稀土争夺中占上风。10月26日日本国会通过的这笔累计4369亿日元巨资均投入到了与中国构成地缘竞争关系的国家,加上日本已经开展了业务的哈萨斯坦稀土业,日方凭借“需求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冲淡了中国目前在市场份额上的名义“垄断”。
短短的两个月,日本把觊觎资源市场的美欧“糊弄”了一把,高呼“来源多元化”的欧美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日本抢先进入对资金和技术都有需求的国家里。
配额之痛
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大量廉价出口,这样毁灭性的开发,不仅留下了巨大的环保平复成本,也重挫了中国成为稀土强国的决心。2006年前,外部需求不到10万吨稀土,中国却生产了20万吨,价格狂跌,结果刺激美澳加等国封存自己的国内工厂,举着投资的旗帜,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2007年之后,国务院开始执行出口配额制,外部需要为10万吨的情况下,中国定的配额为8万吨。这个配额制释放了一个信息,中国不赞成把他们所有的需要都由中国来承担的做法,中国也希望他们执行来源多元化。
但中国真正的着眼点,可能不是配额本身,因为配额只适用于原材料出品,欧美所需要的技术性产品或加工产品的稀土不受此限。中国真正要实现的就是绿色技术的提升。
据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在风力发电机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清洁能源创新方面雄心勃勃,这些领域都要用到稀土金属。
“中国体系最大的推动力是持续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若能通过挥舞稀土的‘大棒’,将大量绿色产业中的高端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以及诸多知识产能移往中国,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拜伦资本市场清洁能源分析师海卡威说道。
然而,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约翰·西亚曼则认为,中国突然减少稀土出口可能使外国公司对于迁至中国更加谨慎。“公司本已担心主权风险,提心生产链太过信赖中国。”
由于配额制推行后,经过2008年价格短暂下挫后,2009年迎来大涨。美国议员们正要支持重新开启加利福尼亚州封存了许久的芒廷帕斯稀土矿。价格杠杆下,中国的优势或许被侵蚀。
G20会不会再炒稀土?
日本满世界找替代来源,但这些墨迹未干的协议,离真正落实、执行并产生效益,还有若干年的时间。正如日本《钻石》周刊10月30日载文评论的一样,日本的强悍恐只能逞一时,日本包括世界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的确,日本推动的替代稀土金属计划,离技术成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11月11日到12日,半年一度的G20峰会就要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海南岛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见时候再次重申了之前希拉里与中国外长会面时中方的维持稀土供应的承诺。中方称,中方从来不把稀土视为“经济武器”,也没有禁止过出口。中方称,估计是海关等手续上的问题,导致了出口过程的一些拖延。而对于配额,中方认为,管控稀土资源是中国的主权权利,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中方称,全世界都重度依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无能为力的。
中方与美方的及时沟通,或许有助于外界理解中方的立场。在此之前,白宫发言人吉布斯10月2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国政府的安全和经济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将毫不犹豫地在G20首尔峰会上提出稀土问题”。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也根据贸易法301条款,调查中国在环保技术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稀土出口情况也属调查对象。德国经济部部长布吕德勒10月26日称,自由贸易协议必须适用于所有商品,特别是稀土资源。任何国家要保持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就必须同时开放本土市场。
美方及欧盟已经理解了中方提出的“稀土问题上不能完全依赖中国”,但从贸易层次上,它们对中方的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手法是否被滥用了,仍然咬着不放。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10月中已召集美、英、德、法、韩等各主要国驻华大使,声称中国的稀土出口规制“存在问题”,要求中国缓和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从目前G20的议题上看,作为全球经济合作最高论坛的G20,自然会把当前更热门更宏观的议题列入其中,如汇率、平衡增长、IMF投票权改革,韩方也借东道主之便,加入全球气候、联合国千年计划等问题。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排除日本把这个问题强行带入G20的可能性,就如河内东亚峰会上,中日钓鱼岛主权争执被日本炒作成题外题一样。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