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赵家村的皇宋祠堂 赵世龙 摄(来源:资料图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昰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
元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寿庚拒绝,蒲降元。张世杰抢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在深圳湾遇台风,宋端宗坠海差点溺死,惊吓成疾。端宗病死后,7岁的弟弟卫王赵昺在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帅张世杰护卫赵昺逃到崖山,继续抗元。
一路凄惶据崖山超前殉国反误国
当年崖山还是个岛,没有与大陆相连,宋军将宋帝等中心设于此。在西山临建行宫30余间,建军屋3000间,让文武百官安顿下来。史料记载,小朝廷在崖山期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贸易。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人,分兵屯守在崖山周围,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内。所需粮食资给从粤西和琼州等“海外四州”取办。
当元军张弘范从潮阳港出海刚到甲子门时,崖山就收到探报了。有人建议张世杰:“如元军以战船塞住崖门出海口,宋军进退不得。应先据此地迎敌!胜是国家福气;不胜还可西逃。”
但掌握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后,已经对残宋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
后世兵法家评张世杰此举有三大失误:一是据崖山天险却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主动权,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战败,因结阵错误无法拔舟远遁,因而客观上造成张弘范一鼓荡平残宋、赵宋一战而亡的局面。
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果然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从北面切断宋军退路,控制陆上淡水水源和粮道。海上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削弱。
元军跳上宋船后,无法移动、缺乏机动灵活的宋军,面对的就是和陆战优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接,且无法迅速转移,死拼下来的结果是宋军大溃。兵荒马乱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陆秀夫也失去了镇定,他过早地选择了杀身成仁做忠臣,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着幼主赵昺蹈海殉国。
本来事尚有可为: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宋室大势已去。
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投海自尽。
残宋帝、后、相一战而丧,赵宋大旗不举,人心浮丧,为将不识天文不懂地理的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途遇风暴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后在海陵岛附近全军尽覆。
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宋元之战从公元1235年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欧洲惊恐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在这家国命运的转折关头,十万人集体殉国,从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态。这是何等的惨烈决绝,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仅见的。这才是本原汉的精神。
决定宋元国运更替的两军主帅,居然是一对远房堂兄弟,元军掌军的是张弘范,年长宋军主帅张世杰几岁。张世杰幼年丧父,曾经寄居张弘范家一同求学。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掌军大员。但此张远不如彼张。作为灭宋的主要将领,北方汉人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阳、樊城,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在后来的江南焦山之战他又击溃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在被元世祖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后,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海丰五坡岭一战生擒领兵丞相文天祥;其后在崖山再次击溃南宋舰队,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
宋室岭海俱平,张弘范在崖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后有人说刻的是“张弘范灭宋于此”。到100年后汉人复国(明朝),将刻于崖门水道崖边的这行刺激汉人眼睛的字铲除,后有人附会是加了一宋字的“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以讥讽张身为汉人而灭宋的汉奸行为。殊不知赵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前,北方十六州早就是辽人、金人地盘,张弘范之父张柔实初为金人将领,后归蒙古,从来都没有生活在汉人朝廷赵宋的统治下。优秀的天才将领生在敌国为敌所用反噬汉身,这也是赵宋报应之四的亡国之祸一因。
张弘范著有《淮阳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在他的“述怀”诗中,他是这样描绘灭宋历程的:“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朝的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至今读来仍使人心胆俱裂。也可能身为汉人屠杀汉人的天报吧,他42岁灭宋,次年即告病亡。
相较有宋一代,多为书生文人掌军,除虞允文成功外,其余如文天祥等,都是失败的典范。抛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不说,单从军事技术上来说,这些杀身成仁义无反顾的忠臣,于国于家是相当失败的。而屠杀了岳飞这样杰出武将的赵宋,此后百余年面临的是文人将兵极不得法,蠢忠愚孝血流成河的境地。所谓“国破思良将”,只能是“海上叹零丁”。
宋后联袂祭国母农田掘出古战船
广东江门新会和珠海斗门一带,存在多个皇宋村,也基本属于赵姓村,外姓不多。
如珠海斗门镇南门村、大赤坎村,都被称为赵家村,他们的族谱写明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三兄弟的三弟魏王赵光美之后。
如新会三江镇的新江村、联和村赵姓,均为赵宋皇族后裔,其始祖为赵良韶,良韶之父乃建安郡王赵必迎。崖门一战,赵必迎兵败避入三江,慨叹回天无术,为保存血脉,在新江村和联和村隐居下来并繁衍后代。赵良韶生五子,分别在古井的霞路村、慈溪村及沙堆的鹅溪村开枝散叶。据统计,目前包括新会霞路、台山浮石等的赵宋皇室后人,已有二万余。
在新会古井镇崖山附近一个小村庄旁,记者见到一座全用蚝壳砌成的没有碑文的坟墓,据说这就是元灭宋崖门海战后投海殉国的南宋杨太后墓。杨太后殉国后,匆忙之间,宋将张世杰将她葬在了这里。迫于已经改朝换代,百姓不敢为她竖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为杨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坟墓。
为了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新历6月12日)杨太后诞辰日,四乡八里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祭拜,久而久之,成为“国母诞”风俗。新会五个“南宋皇族村”—新江村、联和村、慈溪村、霞路村、鹅溪村也有联袂祭国母的习俗。杨太后是福建人,她的宗族亲人至今年年都来祭扫坟墓,并集资请人守墓。
宋元崖门海战后,一些忠义之士,冒着天大的危险,将侥幸脱逃的赵氏皇族后人严密保护起来,隐姓埋名躲在崖门左近的珠海斗门的南门、大赤坎和新会古井、三江、沙堆等当时处在“古战场”周边村镇,直到汉人复国元朝覆亡,他们才恢复本来的姓氏,在崖门附近建立了数个赵氏的皇族村,并将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灵位永久供奉在村里的赵氏祖祠里。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南门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的祖祠。
这支赵宋皇族,源于宋太祖宋太宗的亲弟弟魏王赵光美一支。据南门赵家村村长赵承华介绍:至南宋理宗在位的1234年时,魏王后裔赵怿夫由江西调广州府香山县(含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斗门县)任县令,崖门海战时,赵家村还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赵家子弟兵前来勤王救帝,战后隐于今珠海斗门大赤坎、南门等地。后世赵家村人多为魏王28代至34代后人,小部分太宗后人由新会三江等地迁居过来。现宗祠由政府出资650万,村里自筹30万正在重修。
时间过去快800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海战,留给今天的人们可见痕迹不多了,新会到珠海斗门间的几十里崖门水道,山海河湖的地貌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重大改变,以前宋兵驻船屯兵的银洲湖,目前已经淤塞几近全成陆地。新会博物馆的一官员介绍说:在当地的一处农田内,曾经发现过古战船。以前在水道中曾确认过18处古战船遗存,但一定位放浮标,很快就被人将水下的物件弄走了。如今一无经费加上考虑防止文物流失,他们也很长时间不搞这个了。
前些年“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时,发现有众多皇家宫瓷,还有一条金腰带,一只有龙纹的手镯,这些都是宫中皇家所用之物,又发现“南海Ⅰ号”船尾有个大洞。原来因风浪沉没的商船的说法被这些发现动摇了,记者和文管人员推测:“南海Ⅰ号”是一艘皇家用官船,已出水的这些宫中物件为赵宋南逃小朝廷御用之物。“南海Ⅰ号”尾部大洞,沉船原因可能是毁于元军追击的舰炮,沉于海陵岛东侧,恰好离张世杰残余船队遇飓风沉没地不远……
崖门凭吊风流宋
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时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超过一半多。宋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而言,宋朝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文化这时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文化。人说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的文化巅峰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其后蒙古和满族交替入侵,带给中原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两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明是变异的朝代;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在宋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的汉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在宋明先后覆亡于蒙古和满族后,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大多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戕害着最优秀成分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充满太多诡谲魔幻的宿命,宋几乎就是汉祚的缩影。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其实就是一场颠覆朝纲的兵变夺权,改朝换代欺负的是柴周氏的孤儿寡妇。太祖以武将出身和武力夺得天下,其后对武将极端猜忌和防范,“杯酒释兵权”就是这种防范心理的体现,也间接造就了有宋一代“文兴武衰”局面。
其时宋朝周边强势游牧民族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蒙古(元)轮番兴起,均十分强悍。受宋太祖赵匡胤“抑武兴文”政策影响,宋喜欢文人掌军,重文轻武限制武将权力,体制上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武将杀敌盈万最多能得个游击、参军之类县团级职位,而以文进出身,金榜题名后一放就是个地州大员。
因此宋军战力始终受限制,对外敌的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在军事极其有利之时,宋真宗和辽人却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放弃了索取被石敬塘卖掉的幽云十六州等大片国土的权利,并向金称岁纳贡。
宋给后人留下了武功较差的文弱印象,却也因其文弱而达成武功所不能达到的北宋百年的兴盛局面。宋的很多体制都能在现代发达国家见到,如君相分权(和西方国家的总统、总理分权相似),文人出任国防部长(枢密院)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新鲜事,在宋朝可是一个常例。军队的改革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这也是现代国家管理军队的基本制度。
当年太祖欺凌柴周氏孤儿寡妇得国,报应之一在身后的北宋天下没有传到自己子孙手上。历史悬疑的“斧光烛影”暴卒后,弟弟赵光义(宋太宗)以母杜太后遗命有言“兄终弟即,以避柴周氏帝幼失国”为由,先于太子赵德芳登位。其后也没按杜太后遗言弟终还位于太祖子孙,而是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宋真宗赵恒。造成北宋九帝除开国太祖外,其余八帝均为太宗一嗣。
宋太宗抢了哥哥一脉天下,报应之二还在南宋。
“靖康耻”的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宋京汴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宗被掳。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被封康王)南逃渡江,于次年(1127)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后定都临安,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据说因为生理原因没有生育能力,宋高宗一直没有后代,后不得已立了宋太祖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让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1163年-1189年在位),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手中。
算来兄弟二人及直系后代各坐半朝各九帝,不管你信不信,都充满了宿命轮回的色彩。
开国太祖以武力欺凌柴周氏的孤儿寡妇,抢得江山,报应三在宋度宗赵禥的三个儿子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和宋幼主赵昺(最后三帝)的身上,蒙古的兴起南侵,1274年宋度宗20多岁暴亡,留下几个孤儿寡妇,奸臣贾似道弃杨淑妃年长的儿子赵昰,拥立全皇后的四岁幼子赵为宋恭帝,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元军统帅伯颜和张弘范在焦山大败张世杰统领的南宋水陆二军后,攻下建康进兵临安,谢太后一意投降,伯颜顺利进入临安,宋恭帝和谢太后一同被俘往大都。
后元以宋帝和太后命往各处招降。但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杨淑妃与南宋诸大臣在浙南温州拥立益王赵昰(1268年生)为帝,是为端宗,竖起赵宋不倒的大旗,坚持在浙南、福建两广和越南(宋朝的藩属国)一带继续抗元。宋端宗1278年因在珠江口深圳海面一带遇台风坠海,被救起后受惊病卒,葬于江门崖山一带。杨太后和诸大臣再立宋度宗和俞修容之子赵昺(1272年生-1279年卒)为帝,次年因崖门海战失利,丞相陆秀夫负帝蹈海殉国。赵宋的孤儿寡妇,给人欺负得也狠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