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漆桥镇介墟村位于山脚下,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追溯村子的历史,在春秋时期,有个叫介子推的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介墟村也因介子推墓而得名。而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也跟介子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关介子推墓及他的传说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如今在村东农田里有两个石人,其中一个保存比较完整,而另一个石人的头部已经不见了。这两个石人到底从何而来?是什么年代的物品?是否与介子推有关?金陵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考古专家王志高研究员,他表示,介子推的传说并不靠谱,而两个石头人是明代之后的非官方作品,很可能是介子推的后代集资制作的。
介墟村因介子推而得名
村里的老人说,其实这个村子的村名有两个叫法,介墟村也叫界墟村,而村子是因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得名,而据村民们说,介子推墓就在村边的野鸡山上,算起来,村庄至少也有千年的历史。
今年72岁的孔德禄老人是村里的长者,他说,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在村里不知传了多少代。
老人讲述的传说是这样的:东周列国时这里是吴楚交界点,当年介子推帮助重耳回国为晋文公,结果却因为晋文公的疏忽,而没有得到封赏,后来介子推带着母亲悄悄离开晋国,辗转到高淳过起隐居生活,死后埋葬在了野鸡山上。
今年62岁的村民孔文新说,上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时,在村东和村南挖到两处古墓。一个墓穴有三间房子大,属砖室墓,大家都以为是介子推墓,当时镇江文化局工作人员也来勘察过,认定为汉墓,墓穴里早已被盗过,而介子推墓是否真的在野鸡山上,一直是个未解谜团。
两尊石人就在农田里面
在野鸡山前面的农田里还保存有两尊石人像,今年72岁的吴同彬老人说,他小的时候,这两个石人就在这里了,其中一尊没了头,据上了年纪的人说,石人的头是被雷打掉的,因为距野鸡山比较近,石人也许与介子推的墓有关,大家猜测是一对文武大臣。
孔德禄老人说,听上代人说,在石人竖立的地方曾经有个荆轲庙,后来毁于战争,在庙址前的石人塘里还有不少石马石牛等老物件。
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5岁的孔德顺是村干部,他说,石人采用的是上好青石,石人是村里的文物,有几次差点被人偷了。为了对石人进行保护,村里在石人基座浇注了混凝土,而对于野鸡山上介子推墓,有几次镇里要复垦,可大家就是不同意,生怕古墓遭到破坏。
漆桥镇文化站孔站长表示,介墟村因介子推墓而得名。据清代康熙《高淳县志》记载,介子推墓环墓前田地称介墟。介子推的传说还有石人实物遗存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已被列入高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他们将整理资料申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是后人集资制作石人
漆桥镇介墟村的石人到底是什么来头?记者昨日为此采访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王志高研究员。“有关介子推隐居高淳游山被放火烧死的传说并不符合史实。”王志高说。
据王志高介绍,介子推为春秋晋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一般认为,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躲入了山西的绵山,后来被放火烧死。“他不可能来过南京高淳,当时南京尚且属于南方吴、楚等政权的势力范围。介子推到不了这里,晋文公更不可能来高淳放火烧山。”
不过,可以认定的是,介子推一支后裔因为战乱等原因搬迁到了高淳。王志高说,高淳漆桥就居住着不少介子推的后裔。
在对石人做了详细勘查后,王志高发现,石人体量不大,风化严重,做工也较为粗糙,他判断,石人的年代不会太早,“应该是在明代以后。”观察石人的外观,它们与南京周边的明代高官的神道石刻翁仲又有明显的不同,“并非官方制作的石人,史料里也查不到它们。换言之,它们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王志高推测,介子推的后裔迁到高淳以后,为了纪念祖先,在高淳建了一个介子推的“墓”。这个墓是纪念性的,其实什么都没有葬。这种情况在古代很常见。而为了和“介子推墓”相配套,介子推后裔很可能通过集资,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制作了石人,放置在墓前,“其真实目的还应该和祭祀有关系,是这个家族十分看重的圣物。”
不过,南京的考古专家尚未在介墟村进行过考古,也没有发现那座专家推测的“介子推墓”,这两个神秘的石人究竟为何而立,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实证来揭秘。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