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黄色歌曲”:孔子钦定

时间:2012-07-31 16:49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近来在拜读“《诗经》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著名教授黄震云先生的大作《先秦诗经学史》。《先秦诗经学史》今年五月份刚出版,是中国第一部“《诗经》学”学术史专著,是黄先生几十年来研究《诗经》的心得,自居体系,在学界影响较大,颇值一读。


有感于书中第五章第六节《郑声淫考》,写下这篇博文。


“郑声淫”是什么意思?一般认为,是郑国音乐淫秽的意思,用今天音乐审查术语来说,就是“黄色歌曲”。此说出自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之口:“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段“孔子曰”见于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卷八),可以这么来理解:应查禁郑国的音乐,远离奸佞小人;郑国音乐淫秽,奸滑的小人很危险。言下之意,听些郑国的黄色歌曲,好人也会变坏。


孔子怎么想起这事的?原来是孔子最青睐的弟子颜渊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作为老师的孔子遂说了这番话。虽然孔子仅是拿“郑声”来比喻治国之道,但却被儒学界认为是孔子斥责非正统音乐、诗哥的行为,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一起“黄色歌曲”之争。


在古代中国,只有“雅乐”才被看成了优秀歌曲,这也是当年的“主旋律”,周时代,在正式场合要演奏《韶乐》、《舞乐》这些音乐,才被视为正派。而“郑声”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不只如此,还会被当作一棵“大毒草”,要遭“打黄”的。因为诸侯国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喜欢当时的主旋律,孔子便感慨成分,认为是“礼乐崩坏”,国将不国。


郑声,到底是“声”?以《先秦诗经学史》的观点来说,“郑声,又称郑卫之音,是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郑卫之音”,其实是郑国和卫国当年民间歌乐,即今天所说的民歌,是流行音乐。《诗经》中的好多诗歌,就是当年流行音乐的歌词。《郑风》中有一首诗歌,内容这样是这样——


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


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歌便是著名的《溱洧》,描写的是每年春天三月的上巳节里,郑国青年男女结伴到溱河洧河边春游,吟唱作乐的情景。这首诗歌的翻译有各种版本,差不多都是这意思——


溱水洧水水流长,


春暖冰消满河床。


男女如云游春到,


手持兰草除不祥。


姑娘说:“你不去看?”


小伙说:“已看一场。”


“再看一次也无妨!”


洧水外,好风光,


真是宽阔娱乐场。


青年男女来相会,


互相调笑喜洋洋,


馈赠芍药表衷肠。


溱水洧水水流长,


春暖冰消清凉凉。


男女如云游春到,


人山人海聚一方。


姑娘说:“你不去看?”


小伙说:“已看一场。”


“再看一次也无妨!”


洧水外,好风光,


真是宽阔娱乐场。


青年男女来相会,


连说带笑喜洋洋,


馈赠芍药表衷肠。


这么优美而干净的情歌,何来淫秽?怎么理解都不算黄色歌曲。


郑国民歌中还有一首《褰裳》,也十分著名——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翻译成现代诗歌,大概意思是——


你如果爱我思念我,


提衣蹚水过溱河。


你如果不思念我,


难道就别无有心哥?


你是真傻到家了啊!


你如果爱我思念我,


提衣蹚水过溱河。


你如果不思念我,


难道就别无有情哥?


你是真傻到家了啊!


《褰裳》是郑国姑娘对小伙子大胆的火辣辣的爱的表白,可谓淋漓尽致。这样的民歌“黄”吗?我看一点也不“黄”。难怪当时魏国第一位诸侯王魏文侯听了“郑声”之后,十痴迷,都忘记疲劳了,此即《礼记·乐记》所记的、魏文侯问孔子弟子子夏时所说的话:“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为什么如此好听的民歌,会被孔子评判为“黄色歌曲”?这与不同听众所处的政治地位和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孔子站在维护正统的立场上,当然要鼓吹《韶乐》、《舞乐》这些主旋律,将之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以提醒统治者重视。这与今天上层要求民众要求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观是一样的。


同时,也与各人对“郑声”的理解差异有很大关系。鲁迅先生在谈论《红楼梦》时说一一句名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以《褰裳》来说,即使到今天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如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对“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便骇人听闻——


“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想本姑娘,本姑娘不愁没别人想,你神气什么,你小子,鸡巴啦!”


在这里,李敖不是以文学审美观来解读的,而是从性文化的角度理解,将其中的“且”看成了男性生殖器(详见我旧文《这么两个常见汉字竟是男女性器官》),李敖有台湾文坛大师之称,一个文学大师把《褰裳》理解得这么俗,可见在先秦的“百家争鸣”年代,大家对“郑声”的理解便更不会一致了。如果依从李敖的理解,《褰裳》倒真“儿童不宜”了,成了孔子“郑声淫”一说的现代注脚。


与郑国的民歌被孔子评判为“黄色歌曲”一样,卫国的民歌也未被当年的“体制内学者”看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