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是谁?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说起穿越剧的鼻祖《穿越时空的爱恋》,可能都会想起那个傻傻憨憨的朱允炆与仙仙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后朱允炆穿越到了现代,落在一辆面包车车顶上。然而历史上朱允炆的真实下落却有着“明史第一谜案”之称,600多年来为史学家们所关注。
12月14日至17日,明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湖南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一行人在新田、宁远等多地就“建文帝避难于新田说”进行了实地考察,希望能拨开重重迷雾,寻觅历史的真实。
神秘大观堡何人所建?
2007年,新田县文物考古人员在新田和宁远交界处发现一座神秘古堡——大观堡,对于古堡的来历,产生了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疑为建文帝避难之地。
据湖南省文物局专家谢武经等人考证,大观堡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所建,地面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据估算,仅砌成大观堡核心堡垒就需2米长的条石1万块左右,建筑规模相当于明代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谢武经在赛武当山下不远的洞心村龙池寺又有了惊人的发现。龙池寺寺庙群有9座寺庙,龙池寺为主寺,围绕它还有八个寺庙,规模十分庞大。龙池寺发现的柱础群是我省发现的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艺术水平最高、雕工最精细的明代经典柱础群,从中可看出皇家寺庙的气派。
谢武经考证,明代宁远县到处是原始森林,社会经济极不发达的南蛮之地,明代宁远县只有1.8万人,其中属于今新田县的地区仅3000人,凭借当时的人力物力,要建一座如此巨大的城堡和这种高规格、高艺术水平的寺庙群。人力、物力、财力从哪里来?
民间传说牵涉到建文帝?
在谢武经及研究者看来这只有供帝王使用才能解释得通。这个人就是建文帝。因为在调查中,谢武经等人从离大观堡不远的骆铭孙村老人口中了解到,村里祖辈流传下来“村里一妇人哺育过太子”、“一个落难皇帝流落到新田”的故事。为了考证传说的真实性,他们找来《骆氏族谱》,从中发现了骆以诚父子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有关资料:骆以诚,明洪武戊申年(1368)任指挥千户侯,随明太祖征战而亡。根据族谱上记载的时间推算,建文帝出生时,骆以诚妻子邓氏26岁,小儿子骆婆保4岁。谢武经认为,从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和社会条件3个方面来看,邓氏抚养过建文帝的传说,并非无稽之谈。
古画长卷画出建文帝被困?
新田县文物管理所在石古寨村还征集到一幅古代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长卷质地为麻布,宽38厘米,长达1170厘米,由30幅相连接的画组成,共有道教神仙人物34个,其中第七组画很有意味,似隐藏着建文帝被篡夺皇位的故事。该画画着一位凶猛大汉和一条被锁住的蛟龙;大汉左手高举玉玺过额,右手食指高翘指着玉玺,目露凶光;左边一根大柱,柱上铁链锁着一条巨龙,巨龙抬头以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神向右上方紧盯着大汉高举的玉玺。这幅画的中心是玉玺,大汉手指的是它,防着的是它,巨龙紧盯的也是它。在谢武经看来,这不正是原来的真龙天子建文帝被锁困且愤怒无奈的真实写照吗?
碑文族谱中找到蛛丝马迹
最近,在龙池寺遗址发现《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碑。碑文明确记载该寺曰“龙池”,并惊人地记载有“自大明皇朝先师藏此悟真”、“剃本靖为备燕师”、“有襕袈裟入寺”、“不希燕天岂复”等语,建文帝在此隐居的情形跃然碑上。“大明皇朝先师”(建文帝剃发为僧后,与逃亡人员一律师兄弟相称)说出了建文帝的身份;“藏此悟真”、“剃本靖为备燕师”(朱棣的军队称燕师)、“不希燕天(朱棣王朝)岂复”则说明了建文帝在这里隐身修行的原因;“有襕袈裟入寺”则说明建文帝把出逃时身穿的长袈裟留给了寺庙。“朱棣取代建文帝成为皇帝前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他的军队被称为‘燕师’。”谢武经说,“大明皇朝先师”、“燕师”、“燕天”的出现,确实非同寻常。而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
通过对大观堡、龙池寺的研究,以及综合碑文、族谱信息,以及参照官方史书记载,在谢武经及其研究者们看来: “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即建文帝可能在这里生活过。”
谜团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百家讲坛》因主讲《永乐大帝》而被广大观众喜爱的商传教授, 经这几天的考察后审慎地认为:“明代是一个充满各种谜团的朝代,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有一百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逃去庙里当和尚了,据说是在西南一带,而在新田的研究发现正契合了这种说法。在研究中不断涌现的谜团也正是值得继续研究下去的动力,目前的这些证据与建文帝直接划等号,在目前为止还不好下判断。”
经过几天的考察,商传认为,其它的说法找不到任何史料来佐证,而新田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这里发现的碑刻之多,数以百计,在其中又发现了涉及“靖难之役”的碑刻史料,这么重要的证据,到目前为止所见甚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通过对这些碑文的解读,可以让人们发现更多史料,可以对史实描绘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另外,在这里发现的家谱、族谱对碑文有佐证作用,比如在碑上发现一个人名,在家谱、族谱中找到这个人,就能确定碑文书写及记述的事件发生的时代。而在当地流传着的那么多民间传说,也要规范整理,因为这就是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