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集体遗忘"也发生在美国。
美国中小学实施的是通识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讲述朝鲜战争史,朝鲜战争逐渐被遗忘。出版界巨头RandomHouseInc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关于朝战的书籍只有寥寥几本。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出版,作家戴维·哈泼斯坦一举成名,直到2007年哈泼斯坦去世,他的《最冷的冬天》才出版。不过,出版界近年来以"遗忘"为主题的书不下十余本。
朝鲜战争缘何在民众的记忆中"边缘化"?美国文博大学东亚项目主任于滨认为,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总习惯于在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选择其一。
毕竟,朝鲜战争是在停停打打的状态中"停战".于是,这场战争在美国民众的记忆中逐渐麻木。
教科书上的心理战
6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深处风声鹤唳之中,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事关韩国的安全利益。为唤醒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遗忘",从政府到民间,韩国对美展开了教科书攻势。
《朝鲜日报》7月上旬的报道说,韩国国会教育科学技术委员会议员黄佑吕敦促青瓦台:通过外交手段改变国外政府对韩国的错误表述。
黄佑吕议员说,在搜集评估1207种外国教科书中,有477种教科书存在错误,尤其是涉及朝鲜战争的表述上存在更多"错误记述".
民间层面的"教科书外交"早已启动,成效显着。"记住7·27"团体的创立者是旅美韩国人汉娜·金,她凭借参与美国和平服务团总部、美国和平研究所活动时积累的人脉,说服白宫人士,还围绕美国国会展开院外活动,让美国重新认识朝鲜战争。
2009年7月27日,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指定为"韩国战争参战勇士停战日",美国国会通过《韩国战争参战勇士承认法案》。这些举措得以实现,汉娜·金被认为功不可没。同年底,好莱坞开拍朝鲜战争大片《雪域17天》,也被曝有韩国企业的捐助。
意识形态的沟壑并没有因"停战"签字而消失。美韩盟国在文化心理上仍对朝鲜不依不饶,它们的对朝政策仍停留在敌视和制裁的过去时态之中,这也引起了朝鲜的愤怒--朝鲜一直对韩国的"朝鲜是主敌"的教育耿耿于怀。
自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朝鲜官方已至少6次强硬要求韩方,停止对军人和中小学生进行"朝鲜是主敌"的精神教育,并废除《国家保安法》。
不过,在朝鲜,类似"金日成将军:为了祖国的解放,我们是不惜一切代价和努力"的训条,也频繁出现在该国的历史、语文和政治教科书中。
朝韩两国的教科书中都充斥着"恨"的元素。教科书,已经沦为朝韩两国的战场。
"很大程度上,在怒目相向的日子里,朝韩共同演绎着'恨'的民族心理文化。"韩国学者韩宛常、金成基在《对"恨"的民众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统计说,韩国高中《文学》教科书有17篇韩国诗歌,其中6篇表达了"恨"的情感,其中4篇与朝鲜战争直接相关。
很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至今仍能背诵诸如《广场》等名篇。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战争爆发前后,男主人公的父亲是北方的共产党员,被南方政府知悉后,主人公遭受了严刑拷打。朝鲜战争爆发后,主人公已经和爱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妻儿不久却死于战火。意外的是,"恨"却没有引起复仇的情结,主人公决定逃亡,最终也是被迫征兵入伍。
同样,在朝鲜的教科书中也不乏对敌人残暴的描述。不过,朝鲜文学中的"恨"的结果,就是直接呼唤"复仇".如果"恨"得不到和解,就会爆发为延坪岛炮击之类的暴力事件。
2013年7月27日,是朝鲜半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60周年的日子,在当年战争各参与方的国民记忆中,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被中韩美朝四方分别冠以"抗美援朝"、"6·25战争"、"韩国战争"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管中窥豹,足见朝鲜半岛走向和平之路的艰难。
毕竟,一场签字仪式终结不了一场战争,走出意识形态的"恨",实现宽容与和解才是实现半岛长久和平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