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400多件文物流散在海外

时间:2013-08-14 08:04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万园之园圆明园

 

  近日,八件石刻文物被送归圆明园,由此引发的圆明园文物回归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如今,圆明园中的珍宝散落在世界各地。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用了十年时间寻找圆明园文物的"收藏者".他找到了400多件流散文物,并于近日集结成书。这些文物中的绝大部分也许现在还没有机会回到圆明园。


  刘阳表示,圆明园现在保存的文物数量与流失海外的那些奇珍异宝相比,可以说近似于零。

 

 

  追寻文物:八件养雀笼石刻回归圆明园

 


  近日,位于北京田村的总参某部归还给圆明园管理处八件石刻文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八件文物包括4件须弥座、4根石柱构件,每件石刻重约2吨。


  据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介绍,他第一次见到这些石刻就看出它们来自西洋楼而非中式园林。刘阳说,他和这八件石刻还是很有缘分的。2005年12月,有市民向圆明园方面反映,田村总参某部大门的石刻是圆明园流散文物。刘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采访了当年参与搬运石刻的老人。"老人告诉我,部队是在1971年从圆明园搬去的,但具体是从圆明园哪里搬走的,他也说不清楚了。"


  刘阳告诉记者,他通过与圆明园学会的专家沟通交流,然后查阅西洋楼铜版图,再到西洋楼遗址实地考察拍照,回来再对比运回来的八件石刻,终于找到了这些石刻的出处。"这些石刻来自西洋楼养雀笼!"


  据刘阳介绍,养雀笼位于圆明园万花阵广场东侧,与西面的蓄水楼相对。养雀笼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其中间为穿堂门,南北两侧则饲养着很多外邦进贡来的珍禽。这次部队送回的构件就是养雀笼西面中式牌楼的石座,原来有二十四个,现在养雀笼遗址上还有四个,此外还有十六个石座下落不明。


  "现在到底有多少圆明园文物流散在外,没有人说得清楚。"刘阳表示,寻找圆明园文物只能不断去摸索,也许耗尽一生也找不完。在他十年的寻访之路上,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2006年在西单一个院落发现大水法石鱼。经过圆明园管理处与小院产权单位协商,最终院内的大水法石鱼被无偿送回圆明园。


  刘阳向记者表示,圆明园现在保存的文物数量与流失海外的那些奇珍异宝相比,可以说近似于零。因为近年陆续在圆明园考古出土的一些文物,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即使这样,加上各界返还的石刻文物,圆明园现存文物也不过几百件而已。

 

 

  回归困境:部分流散文物又成新景观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一些单位、个人已陆续捐赠了七八十件圆明园文物,全部为石构件,包括石鱼、石凳、石桌等。


  刘阳告诉记者,在他的考察之中,发现流散在外的圆明园石刻文物,有六七成都集中在北京。像最近归还的八件石刻,以及前几年归还的石鱼,基本都是单独放置,这类文物比较容易促成其回归。


  而有不少石刻文物已组合成了新的景观,甚至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些文物是否一定要回到圆明园就值得探讨。其中比较着名的要数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


  据刘阳介绍,兰亭八柱及兰亭碑皆为圆明园"坐石临流"亭旧物。现在是中山公园"景自天成"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记载,圆明园被毁后,兰亭八柱于宣统二年(1910年)被移到颐和园。1915年,北洋军阀重要人物江朝宗致函溥仪内务府,请求拉运圆明园兰亭碑及山石,用于社稷坛开拓公园。其后,兰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别于1917年和1941年运至中山公园。1971年重建碑亭时,在社左门存放了30年的8根石柱被清理出来,建成了今天的重檐八角亭。兰亭碑就置于亭中。


  如今,兰亭碑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八根石柱上的兰亭帖仍可辩读。刘阳表示,在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战乱频仍的年代,兰亭碑被转移出圆明园保存,也许恰好让它躲过劫难,得以保存至今。


  据刘阳介绍,除了中山公园以外,北京大学校园内也有数件圆明园石刻文物。其中未名湖畔的翻尾石鱼还留下一段保护文物的佳话。据说溥仪七叔载涛欲将石鱼倒卖,搬走后扔置于自家花园。燕京大学1930班毕业时,为表达爱国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集资买下石鱼送给母校。这件石鱼一直保存至今,使未名湖增添了不少谐趣。

 

 

  圆明园文物屡遭高价拍卖

 


  圆明园流散文物中,除了流散在外的石刻文物外,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屡屡出现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的失散珍宝了。每次拍卖季来临的时候,刘阳都会留意各拍卖行的预展信息,发现圆明园文物被拍卖,他就会在自己的博客中予以曝光。


  但刘阳有时也很无奈,除了在博客中声讨外,他其实无能为力。仅有一次,2012年10月,刘阳发布英国邦瀚斯拍卖行将拍卖两件圆明园珍宝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当年11月3日,英国邦瀚斯拍卖行发表声明称,为避免激化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持有者决定收回藏品,不参与拍卖。


  似乎取得了胜利,可刘阳并没有多少喜悦。"除了搅黄了人家一次生意以外,对于文物的回流没有任何作用。"刘阳说,经过这次事件,两件流失文物可能会因为高度曝光而身价倍增,即使没有进入拍卖,持有者仍可以在私下交易。"这样我们连这些文物的流向都无法查找了。"


  事实上,刘阳注意到,有很多拍卖行甚至正在利用"圆明园"这个标签炒作拍品。他们有时毫无顾忌地公开这些文物的出处,因为越强调来自"圆明园"越受关注。


  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刘阳总结了近年在拍卖中价格过亿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分别是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2亿元成交。2010年12月2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1.11亿元成交。


  另外两件过亿拍品就是近日被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的鼠首和兔首。2009年2月25日,巴黎佳士得拍卖行分别以1400万欧元(约1.1亿元人民币)价格拍出,但因为中国买家搅局,最终流拍。

 

 

  专家看法:圆明园要创造接收文物条件

 


  着名圆明园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追索圆明园文物决不能急于一时。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文物会陆续回归。"到了一定时候,水到渠成,能够回来的都会回来。不久前兔首和鼠首的回归就是一个明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省亲”首站:115件文物将在出土地平凉展出
  • 好消息!流失海外百余年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
  • “南海Ⅰ号”已出土 文物21000余件套
  • 北京圆明园回收流散文物逾八万件
  • 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
  • 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