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复原图
这种玩具风靡世界。它是塑料积木,靠小朋友动脑动手,拼插出变化无穷的造型。它叫乐高,1932年诞生于丹麦。作为超级乐高控,六岁女孩宝宝最爱的是乐高与建筑大师合作的世界着名建筑系列。拥有了乐高版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一系列经典建筑玩具的她,决定在最近给乐高总部写一封信,"希望他们认真考虑做一套北京建筑",因为"北京什么都有",而最酷的是,北京在860年的建都史上,先后有四朝皇帝在这里执掌江山。
中国人把皇帝的椅子称为"龙椅",自金代迁都北京始,至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名皇帝退位,北京这片豪杰之所安置着四个王朝皇帝的龙椅,堪称至尊之地。而这些皇帝来自女真族、蒙古族、汉族和满族这四个民族,他们率领着他们的子民在北京开疆拓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滋养文化,让这里渐渐成为一座融合中华各民族文明精华的包容的城市。
完颜亮迁都开纪元金中都取法宋都城
城市和人一样,有命运的轨迹。北京开启建都史之初,很难说是不是恰好将自己的命运附会于一代枭雄。
1149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28岁的完颜亮弑杀金熙宗完颜亶夺取皇位,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涯。完颜亮史称海陵王,在民间文学和乡村野史中,他是嗜杀成性、骄奢淫逸的暴君。他靠杀人上位,在原来的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决计不能高枕无忧,时时要提防宗室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这样,便有了有关他迁都北京的"故事"."一日宴会间,海陵王问右丞相梁汉臣:'朕栽莲二百本而俱死,何也?'梁汉臣答曰:'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盖地势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于是海陵王诏曰:'依卿所请,择日而迁。'"
《金史》中记载的海陵王完颜亮是极有韬略、胸怀大志且深谙汉文化精髓并精于立法治国,迁都并非儿戏,而是基于他对上京会宁府的"缺陷"有深刻认识。当时的都城偏于一隅,难于有效辖控中原大地,南方的粮食、布匹不能及时供达,且要在运送途中蒙受巨大耗费。而此时早已被灭掉的辽国留下的燕京宫室仍基本保存,无论在地理、经济乃至规模和形制上,都无疑具备成为最好的新国都的条件。
于是,北京,在1153年,被命名为金中都,掀开了辉煌的都城史。
金朝坐镇北京即金中都的皇帝,自海陵王完颜亮起至1234年即位仅一天便死于乱军之中、成为亡国之君的金昭宗完颜承麟止。然而,无论对海陵王完颜亮的历史评价如何毁誉参半,至少,在建设北京这一点上,他劳苦功高。金中都可以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集大成之作".海陵王仰慕汉文化,并极力促成女真人的汉化,因此,金中都宫室总体设计仿照北宋都城汴京制度。海陵王修金中都时,还把汴京宫殿中的某些构件拆卸下来直接用于中都宫殿建筑,甚至将北宋宫里的摆件、饰物移置中都宫中。自海陵王迁都筑成金中都后,经过了达60年不间断的营建修缮,金中都"宫阙雄丽,为古今冠".
海陵王还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诗人,金代皇帝的汉文化水平都相当高,但就诗词的成就而言,以他为最。他的诗词雄浑遒劲,气象恢宏,充满了不为人下的雄霸之气。他曾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极尽豪杰霸气,志在"天下一家".尽管时至今日,金中都在北京所剩遗迹并不多,但海陵王的迁都,开启了北京作为国都的新纪元,功在千秋。
忽必烈划定中轴线元大都毁于朱元璋
关于元大都的很多描述出自至今仍在东西方世界流传却也饱受质疑的《马可波罗游记》。曾经,西方人了解神秘的东方和骁勇的忽必烈,就靠这本书。
在今天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忽必烈的坐像庄严霸气。在他之前,中国的版图从未有过那样辽阔,中国的战士们也从未有过那样长的征途。史书记载元朝的"战绩"和疆土:"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以族名为国名,称大蒙古国;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中统",并未另立国名。1271年11月,在建国十多年之后,他的统治地位已逐渐巩固,才正式建国号"大元".1272年2月,忽必烈采纳他宠信的汉臣刘秉忠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皇城正殿接受朝贺。自忽必烈至最后一位元顺帝的元朝君主,都定居北京并在此履帝王生涯者。赶走了女真人的蒙古族统治者,为北京带来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伟大的中轴线》中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北京的中轴线发轫于金朝,彼时已小有规模,但真正像梁思成所描述的这样,成为日后北京建筑格局规划的强有力依据,始于忽必烈兴建元大都。
忽必烈在位期间着力将大都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说,元大都的拥有者忽必烈是蒙古人,总设计师刘秉忠是汉族人,总工程师也黑迭儿是阿拉伯人……
和历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样,忽必烈虽不"能汉语",但对汉文化、汉族知识精英非常看重。他倚重汉族重臣,也推崇历史上历代沿革的汉家皇朝的治国之道。他推动了蒙古族新的文字诞生,这种新型文字因其更加与时俱进而得以实现与其他各民族文字特别是汉语的互译和交流,促进了大中国的民族融合。
人们常说,君主是人而不是神,文韬武略、胸怀博大如忽必烈,仍有一颗感性的心。尽管坐拥天下,忽必烈的晚年并不幸福,他先是失去了最贴心、最宠爱的皇后察必,随后,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皇子真金英年早逝。在个人生活纷乱如麻的时候,他部署的一系列远征遭遇挫折,在日本、在海上、在南亚,他的军队不断受挫。年近80岁时,忽必烈又一次披挂上阵亲征进犯和林的蒙古宗王海都。这一次,他已疲惫的身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忽必烈卒于80岁,一世英豪,但他无法预料他一手建立的大元和大都日后的命运。曾经,1283年,忽必烈下令在菜市口刑场(今北京交道口)处死南宋宰相文天祥,因为担心大都人引火烧城,特意将各处城垣、屋顶的草席撤下。然而到了1368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的最后时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队一举烧毁了元大都。这座曾被描述为黄金铸就的城市终于荡然无存,而此时忽必烈永在征途的灵魂唯有随着他被逐出大都的后代重返他的故乡蒙古草原。
持续兴修十数年朱棣建造紫禁城
元朝灭亡时的一场大火结束了这个强大帝国在北京的统治,1368年初,出身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即今天的南京登基,国号大明。
明朝16位皇帝,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景山,14位皇帝与北京结下不解之缘。明朝历经盛世而后逐渐衰微,其迤逦而来的路程与北京的城市建筑史紧密相关。直至今日,紫禁城、天坛、太庙、历代帝王庙等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尽皆出于明朝;北京成为象征封建王权、体现中国帝王九五之尊的天命之地、灵杰之所,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其集大成并磅礴发展,也在明朝。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