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掘近千兽骨化石 疑古人类猎食后留下

时间:2013-11-08 08:50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张欣健 点击: 载入中...

  11月2日,本报报道了大珠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情况,这次青岛旧石器遗址的首次发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1月5日,记者再次来到遗址现场,发现发掘已经暂停。据考古人员介绍,现场发掘出大量奇异的兽骨化石,一些大型食草动物牙齿化石上的磨痕依然清晰可见。他们已经发掘出近千件化石,不过还需要将这些积攒的化石进行清洗整理。目前部分化石已经被带到中科院“验明正身”.

 

 

  遗址现场有专人看护

 


  5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大珠山遗址现场,没有看到考古人员,原本放在遗址现场的很多器具也被撤走了,仅余一些标记,一名中年妇女负责看护,不时有游客和村民前来游玩,“小心 ,别碰了里面的东西。”她大声提醒着。这位中年妇女姓王,是附近乔家洼村人。原来,自从遗址发掘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和村民前来观看,考古队专门组建“护卫队”对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保护。


  记者站在探方边上观察发现,和几天前相比,考古发掘工作进展了不少,探方的深度也增加到四五米。探方底层的淤泥层上,还有一些考古发掘的痕迹,在平整的探方底部,还有一个宽20厘米的小坑,坑中有一个明显的骨头状的凹槽,“考古队员从这里面挖出根很长的骨头,他们说像是肋骨。”王女士说。探方底部南侧位置,乌黑的淤泥层上渗出一些水,“这个地方地底下有泉眼,再挖几天可能就要排水了。”王女士说。


  “今天有空,我们几个过来看看。”家住附近的彭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这附近捡过不少“龙骨”,村民受伤的时候都会用刀子刮一些抹在伤口上,伤口很快就会痊愈,“相当于现在的云南白药。”彭先生笑着说,听说这里进行考古发掘,他和几位朋友专门前来看看,希望能瞅到发掘化石的样子,得知当天考古队员暂停发掘,他连呼遗憾。

 

 

  每件化石都有“身份证”

 


  离开了考古发掘现场,记者来到黄岛区博物馆,在楼后背光的位置,见到了几位清洗化石的考古队员,他们坐在马扎上,身前是装满清水的塑料箱子,每位考古队员都戴着橡胶手套,手里拿刷子,小心地清洗手中的化石,每清洗几下,考古队员都会把化石拿到眼前仔细观察。经过一上午的清洗,考古队员的身前已经整齐地摆放着不少化石。


  当一件化石标本清洗结束后,考古队员都要把它们放到写有编号的透明塑料袋上,“清洗化石也是有学问的,不怕水但是怕阳光。”考古队员解释说,这些化石由于在潮湿的淤泥中“沉睡”了上万年,吸收的水分早已饱和,所以在用水清洗时,只要小心得当并不会对化石带来损伤,“但是清洗后的化石必须要放在通风处阴干,绝对不能在阳光下晾晒。”说起原因,考古队员继续说道,“拿到阳光下晒,会造成化石破裂。”


  记者走近看到,这些塑料袋上分三行写有不同的数字和号码,对此 ,考古队员解释说,“这些都是每一件化石特有的‘身份证',最上面一行的数字和字母代表这是 2013年对大珠山遗址的发掘,中间的数字是代表每件化石的标号,这些编号和化石出土时在全站仪里定位的信息相对应;最下面的数字代表出土的日期,我们今天清洗的这一批化石都是在10月25日出土的。”考古队员说。

 

 

  牙齿磨痕仍清晰可见

 


  记者仔细观察起地上已经清洗完毕的化石,大部分都是动物骨骼碎片的化石。考古队员称,当天上午清洗的这些化石都很有特色,种类包括动物的牙齿、腿骨、关节以及犄角。在地上,记者发现了一块类似关节的化石,足有一般成年人手掌大小。


  记者拿起一块七八厘米长的圆柱状化石,一端还有清晰可见的花纹。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块化石是大型食草动物的牙齿化石,牙齿一端的花纹是长期咀嚼植物留下的磨痕,现场像这样的牙齿化石还有好几块。其中一块较细长的牙齿化石上,外层物质已经掉落,露出里面乳白色的物质。“这些有可能是马的牙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考古队员说。


  考古队员猜测,万年前这里的动物资源应该相当丰富。地上除了动物的骨骼牙齿之外,还有一件化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件化石颜色呈枣红色,区别与一般化石的黑色,上面有竖立的条纹,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件应该是羊类的角,但具体是羚羊还是山羊,还需要鉴定一下。”

 

 

  送中科院“验明正身”

 


  “中科院的专家现在已经带着一部分回北京了,他们会对这些化石进行分析鉴定。在考古发掘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积攒了大量的化石标本,正好进行清洗整理。”采访中,考古队员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他们可以了解这些动物的体型、物种,判断出当时附近区域的水文地理条件,并能还原先人的生活环境,“虽然这些化石已经成为了石头,但是它们还是能’说话‘的,能告诉我们化石存在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也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聆听‘.”考古队员笑着说。


  说起考古发掘期间的收获,考古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发掘出近千件动物骨骼化石,目前记录信息后都保存在一起等待清洗,经过考古专家的分析鉴定后就可以向大家展示了。

 

 

  揭秘

 

 

  万年前大珠山下古人类不缺肉吃

 


  这次暂停发掘转而整理、清洗化石,考古队员认为,并不影响到考古发掘的进程。“虽然暂时停止了发掘工作,但是考古的进程却进入了快车道。”考古队员称,通过这几天的清洗工作,他们发现了许多之前发掘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的细节。


  “这个遗址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农耕,所以他们都是以采集和打猎为生,追寻着食物资源而不断迁徙。”考古队员推测,当时远古人在食物充足的地方暂时“安营扎寨”,一旦食物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迁移到别处,这处遗址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先人追寻着动物的足迹来到这里,在猎取动物之后,在临近水源的地方进食,一段时间之后离开了,所以这些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动物的骨头被留在了这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参与这次考古的不少队员都是 80后。1980年出生的陈宇鹏全程参与了大珠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在20平方米大小的探方里,能发现这么多动物骨化石,而且还是在不同的土层里,起码可以推测在万年前这个地方动物成群,先人不缺肉吃。”陈宇鹏笑着说,目前发掘的动物骨化石,大小形状各异,分属于不同的动物,间接证实了当时大珠山下环境秀美,“有山、有河、有大海,优美的环境自然吸引了很多动物来到这里,先人到这里追捕猎物,还无意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么一个考古遗址。”陈宇鹏笑着说,“当然这些都是推测,但是万年前大珠山下的动物种类肯定少不了,从发掘出来的动物骨头就能证实。”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青岛首次发现日本记载中国劳工原始档案
  • 青岛一建设企业施工破坏文物 被罚20万元
  • 青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万年象牙化石
  • 青岛文物普查现三足石器 专家:或为礼器(图)
  • 青岛挖出雕龙碑 专家鉴定此碑为贞节碑(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