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

时间:2014-01-06 11:13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东方杂志

 

  近代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11日于上海创办的大型标志性刊物。它由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率先提议创办,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办刊宗旨。


  《东方杂志》创办初期是一种文摘类刊物,杂集各家报刊时事新闻、各类消息,辟有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实业、小说等15个栏目。刊登内容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诸方面的最新信息。杂志用洁白洋纸洋式装订,每月1册,每册250页,约15万字,配有精美图画,并不时有专号和配套书籍出版。


  该刊创办几年后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全景式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刊物。杂志发行量居民国刊物之首,当年遍及沦陷区外的主要城市,以及美洲和东南亚的20多个城市。因此,该刊拥有众多的读者和作者群,老一代着名人士李伯元、刘鹗、李石岑、严复、陶孟和、林纾、溥仪等都曾为该刊撰稿,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祝福》等一些有影响的文稿,也曾在该刊上刊登,在当时真可谓大匠如云,雄文似风。


  1932年胡愈之担任《东方杂志》主编后,尽管编务工作繁忙,但他经常吃住在办公室里,挤出时间撰写杂志急需的文稿,几乎每期杂志都有他写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的思想进步、观点正确、文风清新,文章经常受到读者好评,这与他此前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关系。


  早在1919年陈独秀等人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时任《东方杂志》专任编辑胡愈之与着名作家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积极响应参加,并带头用白话文编《东方杂志》,并成为一名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胡愈之带头和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参加大罢工。随后在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面对当局压制新闻报道的情况,他一方面积极参加游行、集会和罢工;同时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长达6万字的《“五卅运动”纪实》,全面真实地向读者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群众运动,揭露当局镇压群众的罪行。


  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的次日,他就起草并邀郑振铎、吴觉农、冯次行、章锡琛、周予同、李石岑等七人联名,在其二弟胡仲持主办的《商报》公开发表了《致国民党的抗议信》,此举被周恩来称之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


  胡愈之因此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差点被缉捕。在白色恐怖下,他先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应聘到法租界的法国哈瓦斯通讯社当编辑。1928年1月被迫流亡英国、法国,并进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系统学习了马克思着作。这是胡愈之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他从“编辑室”的生活转变到政治活动的开始,也是他成为一个革命者的开始。


  1931年初胡愈之从法国回国途中,以世界语学者身份到莫斯科进行了一周的访问,回国后即写下《莫斯科印象记》这篇名着,向人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实行社会主义的真实情况。


  1932年,商务印书馆接任总经理王云五请胡愈之主编《东方杂志》,胡愈之便提出几项条件:每月领一笔钱,在馆外租一个办公的地方;编辑人员和作者稿费都由他承包,稿件取舍也由主编负责,不必经过总经理。碍于胡愈之的才华和社会影响,王云五都答应了。于是,胡愈之从1932年10月16日出版的总第29卷第4号开始接手,不到20天就筹划了《新年的梦想》特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晚清时期的图书广告及其文化价值
  • 《东方杂志》创刊号封面是明治天皇
  • 《新青年》的戏剧之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