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羔审案判刑面露不忍出逃时被罪犯放行

时间:2014-01-24 08:24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郑连根 点击: 载入中...

子羔

 

  其实,子羔与商鞅的差别,不在“严格执法”本身,而在执法之时是不是心怀仁慈。


  在古代,一个国君若摆不平家人之间的关系,家事不和,往往就会引发国势动荡。春秋时期的卫灵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卫灵公宠爱美女南子,南子生活作风极差,且与太子蒯聩交恶。蒯聩曾策划刺杀南子,结果失败。事发之后,卫灵公将太子蒯聩驱逐出了卫国。三年之后,卫灵公去世,因蒯聩被驱逐在外,卫国人就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卫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0年),蒯聩潜回国内,劫持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卫出公。为夺取君位,父亲赶跑了儿子。


  卫国发生内乱,本来不关鲁国什么事。但是,内乱发生之后,身在鲁国的孔子立马说:“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孔子所说的“柴”就是弟子子羔,“由”就是子路。这两个人都在卫国做官。孔子的预判完全正确。子路听说卫国发生政变之后,主动往城里跑,非要以一己之力驱逐蒯聩和孔悝,结果战死。子羔则与子路不同,卫国发生内乱时,他本在城里,但他没有去挑战蒯聩和孔悝,而是想法设法逃出去。逃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走到城门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看见城门关闭,子羔心里凉了半截。但转机很快出现。守城的是一个刖足之人,这个人认识子羔。原来,此人曾经犯罪,子羔审案,判他受了刖足之刑。刖足之后,他就被发配来守城门。他对子羔说,城墙的某个地方还有个小门,你可以从那里逃出。于是子羔逃出了城。


  子羔感到奇怪,就问这个刖足之人:“你的脚是被我判刑砍掉的,现在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为何不报仇,反而救我?”刖足之人说:“刖足是因为我犯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你判我刖足之刑,是你的本分。可是,当判刑完成之时,我看见你面露不忍之色,伤心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今天我帮助你逃离的原因。”当年判案时所发的一念仁慈之心,在关键时刻救了子羔。


  此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鞅的末路。商鞅最后逃亡的时候,跑到旅店要求住店,旅店老板告诉他,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如果我让你住店,而你是犯罪之人,那么我也会被连坐。你没有政府部门开的介绍信,不能住!就这样,商鞅被拒之门外,到了这一步,商鞅才意识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确实太严酷了,他感慨“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可惜,为时已晚。这就叫作法自弊。其实,子羔与商鞅的差别,不在“严格执法”本身,而在执法之时是不是心怀仁慈。司马迁说,商鞅本来就是“天资刻薄人也”,他以严刑峻法治理秦国,一次行刑杀人就把渭河的水都染红,堪称“刻薄寡恩”.与商鞅不同,子羔是孔门弟子,心怀仁义,判别人刖足之刑时动了恻隐之心。这份恻隐之心,在他判案当时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但对那个刖足之人而言,这是他在遭受人生重大苦难之际的一份难得的心灵慰藉。他没有对子羔心怀怨恨,反而充满感激。所以,他才愿意在子羔出逃之际出手相救。一念善心,有时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关键时刻甚至能救自己的命。这大概是子羔出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春秋时代古人生老病死国家负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