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来研究中国居住史,发现中国历史上至少有四个时期闹过“房荒”,包括唐朝中期、南宋前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超过半数的城市居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不但买不起房,甚至连租都租不起,即使租得起,也未必租得到,因为空闲住房实在太少,远远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其中又以民国时期的房荒最为明显,尤其是从1945年日军投降到1949年大陆解放那段时间,堪称是中国有史以来居住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信您可以翻翻民国文献里的相关记载:
在上海,“居住问题本来就严重,战后更加严重,街谈巷议,除了房子和金条,别无话说。”(1946年第6期《香海画报》第七版)“大多数的勤劳大众无家可归,住茅棚,睡马路。”(1947年第2期《香海画报》第四版)
在重庆,“找房子比找工作还难,三个月可找着一个工作,三年还找不着一间房子。”(1945年第81期《西风》第338页)
在武汉,“人口众多,房屋稀少,致房租高昂,现在汉口之房屋租金不收法币,多至数十银元至百余元,至少需银元十元,一般市民因收入太少,不能负担,数家聚住一屋,苦力劳工则连数家聚住亦不可得,只好搭窝棚住宿。”(汉口市社会局1947年6月编写的工作报告)
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居民,如果在抗战前没有买下房子,或者其房产在抗战中不幸被日军炸毁,那么抗战胜利以后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一套房的。绝大多数无房市民决不奢望能买上房子,他们只盼望有一天能租上一所大房子,从此不用再跟其他家庭拼租,并有能力负担起高得吓人的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