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反作弊:武则天设糊名法

时间:2014-06-17 08:30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志刚 点击: 载入中...

科举考试

 

  近日, 《中国教育报》有篇报道题为《高考作弊的魔道之争》 ,称现代化作弊工具、手法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比比皆是,防作弊手段也推陈出新,出现隐形耳机探测仪、手机信号屏蔽器、无线电监测车等等。其实,上述“作弊与反作弊” ,也是古代科场的一道独特景观。


  如果要比含金量,古代科举恐怕要比现今的高考要高很多,因为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光宗耀祖,从此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于是,一些人为了博取功名,竟敢冒丢官杀头的危险。


  虽然古代没有当下的高科技,但作弊也是花样翻新:高官干涉,买通考官(包括负责搜身的士兵) ,搞夹带,请人替考等。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古代统治者也发挥聪明才智反舞弊。


  唐朝是科举制的探索阶段,规章制度不完善,作弊手段来势凶猛。唐玄宗时,宠臣外戚杨国忠之子杨暄“学业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实,但考官慑于杨国忠的淫威,只得录取其子,这成为唐代科场考试中的一桩丑闻。晚唐着名诗人杜荀鹤诗名虽高,却屡试不第,不由得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哀叹。


  个别胆大的考生,竟在皇帝眼皮底下作弊。公元751年9月,李隆基亲御勤政楼试“怀才抱器科” ,考生中居然有人在这大唐天子眼皮底下“私怀文策” .


  为取信于民,唐朝在反作弊上重拳出击,先后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比较有特色的有“搜身制” 、“复试制”和“糊名制” .一些举措,当下的高考还在沿用。


  为防止考生搞夹带,朝廷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后来,因如此检查有辱斯文,不少官员反对,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指定地方沐浴更衣,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这样一来,既文明许多,作弊情况也大为减少。


  “复试制”是对那些“怀疑但查无实据”的舞弊问题重新鉴定的制度。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宰相段文昌、元稹等指责礼部侍郎钱徽取士不公,所取郑郎等14名进士都是无才子弟。于是,白居易等对郑郎等人复试,出题《孤竹管赋》 《鸟散余花落诗》 ,结果黜落十人。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其他涉弊官员也受到处分。


  为防止考官给关系考生判分上徇私舞弊,武则天亲自创立了“糊名法” ,即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令武则天没想到的是,北宋状元郑獬成了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北宋时期,国子监组织考试,郑獬的成绩是第五。按惯例,被录取的考生要向国子监祭酒写信表示感谢。而心高气傲、不满自己成绩的郑獬在写给国子监祭酒的信中大发牢骚,宣称自己是“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 ,并将国子监祭酒比作劣等的驽马、挡路的顽石,将自己比作千里马、巨鳌。国子监祭酒看了以后,暴跳如雷,恨得咬牙切齿。


  郑獬参加殿试时,考官恰恰就是那位国子监祭酒。这位考官发誓一定要让他落榜,可当时的试卷全部被“糊名” .他在众多的试卷中找到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卷子,毫不犹豫地将这份试卷丢进了垃圾桶,但在阅卷完毕拆封后,这位主考官发现被淘汰的试卷不是郑獬的,郑獬竟高中状元。糊名制成为郑獬逃脱考官报复的关键。


  历朝历代,请“枪手”代考愈演愈烈,清朝竟出现了职业“枪手” .如清末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着名的代考“枪手” .他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中举。为防止胡汉民这样的“枪手”进入考场,“准考证”也应运而生。清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会有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 ,没有这两样东西不准进入。“准考证”详细记载了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仔细对照后才放行。此外,清朝还采取担保制。朝廷要求考生报考时必须5个人结保报考,意思是要5个人彼此相互担保才能报考。若参加考试的人有作弊行为,互为结保者都要受到牵连。


  反作弊固然重要,但难免防不胜防。于是,“严惩”成为王朝反作弊的重要招数。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会试,所录52人尽是南方士子,朱元璋却认定内中有诈,废黜全部录取的考生,且不由分说地砍下考官张信蹈等人的脑袋。另一考官刘三吾,时年85岁,亦被遣戍边。


  要说明朝科场舞弊大案,当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甲辰科场案。案发后,嘉靖帝大怒之下将会试时副主考江汝壁和作弊考生家长、首席大学士翟銮削职为民。负责会试纠察的监察御史王珩、沈越失职,各降一级,调任地方官。


  清顺治、康熙年间,也接连发生科场大案。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乡试,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上述科场“作弊”和“反作弊”的例子,只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冰山一角。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有太多的人想靠作弊“华丽转身” .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或许这也是推行科举制必须面对的难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历史上掌权的皇太后中为何只有武则天敢称帝建国
  • 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无字碑”?
  • 古代科举史上一人替考八人的最牛枪手
  •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招生
  • 武则天上位靠什么?书法好或成绝招
  • 狄仁杰不敢相信自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