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位于天津蓟县城东的峰景苑建设工地的考古现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昨天,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在此举行为期两天的“峰景苑考古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向社会展示此次发掘成果。
此次发掘地点位于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毛庄村南汉墓群内。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此处占地30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已经聚集了不少好奇的人群,现场清理出的26座古墓有规律地分布其间,包括明清墓葬13座、东汉墓葬7座、西汉墓葬5座、战国时期墓葬1座。其中二号墓室和六号墓室为砖石结构的画像石墓,出土陶、铜、漆、玉等质地文物标本200余件,出土文物制作较为精良,彩绘陶器、釉陶器、鎏金铜饰占有较大比重。
汉朝人口殷盛,加上国祚长久,所遗留下来的墓葬遗存非常丰富。此次发掘的东汉时的墓葬形制不一,规模较大。墓葬二号墓室东西宽12.2米,南北总长(带墓道)28.8米,其带方形回廊的“甲”字形石室墓和墓室中出土的铜缕玉衣残片,以及墓门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都可证明该墓葬为东汉早期列侯等级的墓葬,其独特的墓葬结构形制,是迄今为止,天津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也是目前已知全国唯一使用方形藏阁的列侯等级墓葬,学术意义重大。
据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二号墓室由主室、前室、侧室、方形回廊及墓道组成,为竖穴土坑的砖石结构,方形回廊包围三室。后室为石室,石头材质采用的应是当地盘山的花岗岩垒砌,底部铺满石材。石材间由白灰勾缝,后室壁上依稀可见三角形纹样图案。墓门由砂岩砌筑,双门对开,门内侧浮雕朱雀、铺首图案,并施以白、红、黑彩绘手法衬托。前室和侧室由双层青砖采用两横一竖的方法砌成,石材垫底。前室墓门两侧门框雕有佩剑和持槥门吏,门吏之上为朱雀,顶部门框以绘画手法绘有太阳及三足鸟图案。墓道为斜坡状,向南延伸。
据考古专家介绍,7座东汉墓葬因其形制各有特点。除二号墓外,六号墓为已经过多次改建使用的墓葬,在其六号墓墓门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条,刻有“鲁国仪稚文所造作、广阳刘淑度、上尚、田仲”等文字,被认为是修造墓葬的工匠名字,专家认为发现的此刻石应与六号墓无关,而应与二号墓有关。刻石中提到的鲁国、广阳等地名及仪稚文、田仲、上尚、刘淑度等工匠名,从其提到的鲁国、广阳等籍贯说明,墓葬的修建应该是东汉中央政府召集各郡国工匠所修,此刻石也是天津首次发现带籍贯和人名的东汉刻石。其他5座东汉墓一般为前、后室或前、中、后室带耳室的砖结构墓葬。
从全国目前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葬陵园布局推测,此次发掘的7座汉墓应该是以二号墓葬为中心、围绕该墓葬埋葬的,应是一处列侯陵园。陵园中除二号墓主为男性外,其他墓葬墓主应该都是其夫人。
另据介绍,本次发掘清理的战国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葬,随葬品为二鼎、二罐组合,器物形制特殊,应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据相关考古专家介绍,此墓室出土的器物从未见过,有待考证。对今后战国时期墓葬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此墓葬的发掘,也对研究战国时期人们的人文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
另外,记者在现场看到,墓葬现场配合有《城市记忆之天津市文化遗产撷珍》展览,以100多块展板的形式向市民介绍天津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梅鹏云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也是顺应了今年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题,开放活动将有助于更多的市民了解考古知识,了解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